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讲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们当今最常用的是哪种书体(楷书、行楷、行书、草书)?为什么?
人们当今最常用的书体行楷是其中之一。这里介绍一下启功和齐白石的老师张伯英的行楷书法。
张伯英先生是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与名家康有为、***、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精于品鉴金石书画。
他学书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其行楷质朴凝重、古拙有碑味。颇有气度。民国北碑之风很风靡,但他走的是碑帖兼学之路。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正常或者平常人用的是走书,也就是行书。明星用的是仿体,也就是街头老道给写一下艺术体,他们就模仿上写,主要是让人认不得为高。目前写字功底好的是***,字如其人。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写的不好,如眼睛,都近视了。
草书的艺术性最高,楷书的通识度最广,但最常用的书体肯定是行书。行书介于草楷之间,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实践融合应用最广泛、也最成功。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古今书法名家大手,尤擅行书者最多。二王,米蔡苏黄,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王铎,傅山,郑板桥,现当代的沈尹默、启功……,多难胜数。名家云集,成就了行书的极度繁荣。书法五体虽各有特色难分高下,但天下第一行书和书圣王羲之,足以说明行书的地位非比寻常。
从应用书写角度看,“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笔法简易,书写酣畅,既具有较强的通识度,又兼具书法的艺术美,所以古人写手札书信、诗稿文稿多用行书,今人写硬笔文稿也是如此。用频较高,精品就多,何况书法神品多出于有意无意之间,由此,行书也必将越来越繁荣。
抱庸浅谈。
行书应该是最简练、书写速度最快的一种书写方式。
而且行书的结构具有更明显的动感,书写起来,完全可以前后呼应,也具有一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人感觉更加随意和流畅。因此,在人们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行书应该是最常用的书写选择。
我认为这里的“人们”要分三六九等。学生:小学用楷书,中学以上用行楷书。因为写楷书相对较慢,行楷就快多了。当然成年人上班族就要根据情况了,比如写给别人看的,最好用楷书行楷,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写给自己看的就随便了,比如写日记,笔记,文章草稿、会议记录等,行楷、行草、草书都行,反正王八写王八认,跟别人没关系。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行书的主要载体:最早是魏晋的尺牘和手卷。书法特点是:行列关系上有行无列,每行首尾大多近乎平齐,布局齐整;行间则随形布势,欹正相生,自然妥贴;整体形式介于后世平正形与摇摆形之间,完全出于自然,是晋人“尚韵”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行书主要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丧乱贴》《兰亭序》、王献之的《东山松贴》和王珣的《伯远贴》等。
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中国汉字经历了篆、隶、草、行、楷的发展。汉字成为成熟的书法艺术,大概是在魏晋,这个时期,行书的成熟,成为表达情感方式,行书也逐渐从具有装饰性的篆书、隶书中脱离出来,与草书一道,符号化、情绪化。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代表,书法中的笔法、结构、腾挪、向背、节奏、线条在这幅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实用性来说,行书由于书写简化、加快、易辩等原因得到人们的接受。从艺术性来说,行书承载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行书如同绘画一样在诸多书体中成为一种艺术。这是书法艺术一道风景;二是行书能够表达情感,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一种情感宣泄的书法作品;三是行书书法,雅俗共赏,文字的意义比篆书和草书更易于理解。大家可以把《兰亭序》作品当成优美的散文来诵读。
总之,行书书法具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艺术类型。
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当然,行书也不例外,行书依附于汉字这一载体,通过书家的笔墨对汉字之形作艺术处理,通过增加各种线条质感。线条形态的美感和结构的参差变化,章法的变化。表现出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万物形象之美,抽象之美。喷发出不同的情感之美、神***之美。
书法艺术中的疏密对比、曲直对比、点线对比、俯仰对比,和汉字的形不可分离。
书法艺术的书写不能脱离汉字。
古代书论中是这样赞美汉字书法艺术之美的: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廷,女萝之繁荣,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象,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孔侍中帖》为东晋.王羲之书,白麻纸摹本。现藏曰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此帖骨法用笔,清刚而自然,有中庸气息。
(上图为王羲之书孔侍中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汉字是所有书法艺术的载体。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也不另外,当然行书的主要载体也离不开汉字。汉字包括象形,会意和形声字。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汉字的笔法、章法、题款都很讲究。汉字的笔法要有古味,也就是说,书写者必须要认真研习古帖,从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 行书的章法也很讲究,一幅作品,合理的章法布局,气息通畅,赏心悦目。章法的布局,包括字的大小、浓淡、干涩飞白、字的造势、笔断意连、字的曲直、笔画的粗细等等。书法研习者必须认真临帖,努力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个人修养。
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作为书法五体之一的行书自然以汉字为唯一载体,以毛笔和宣纸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行书主要是从隶书和草书演变而来,大致同楷书同时形成和发展。隶书是早期行书和楷书笔法的共同基础。王羲之的《姨母帖》行书、草书穿插互用。用笔浑厚圆润,结字多横向取势,具有浓厚的篆隶风貌。因此,可以断定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早期的书法作品,也是从“古质”向“今妍”转变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被乾隆皇帝盖了一方很大的印,被盖住的字不清晰了,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有点遗憾。
《孔侍中帖》为王羲之行书作品,细察之,犹能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由隶入行的特点,如“月”字两个短横皆有向上挑之势,这种写法在简牍中常见。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_a***_]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文赋帖》是唐代时期陆柬之创作的书法作品。唐代以来,楷书逐渐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基本字体,行书也不知不觉地把唐代楷书笔法作为自己的基础,过分强调了提按与顿挫,但唐代行书还较多地保留了早期行书连贯流畅的行笔特点。
行书的笔法特点:首先,笔画省连:有些次要的笔画省略连接后,不影响字的辨认,可以省略。但应以字帖为依据,不能自己随意减省。其次,增加折转:楷书中笔画弯折处常加按顿,行书则改为翻折或转笔,使之连贯流畅。第三,引带呼应:笔画之间的呼应常常反映在点画起止处。一画结束,笔势往往指向下一笔的起点。两笔联系紧密时,有时出现细细的连线(游丝)。游丝只能自然得来,切忌做作。第四,笔顺可变:为了书写快捷,有时改变楷书的笔顺。
行书的结构有变化多端、夸张尽态、虚实相间等特点。行书不仅一种笔画有很多形态上的变化,相同的部首,偏旁也常常写的不一样,但初学者可先掌握一、二种写法;行书有时把一个主笔进行夸张,但尺度仍要适宜,不能天限伸延;行书虚实关系富有变化,应该在掌握笔画均匀排列的基础上仔细视察字内部各个空间的大小、形状以及过渡细合的方式。
行书的学习“贵在熟看,不贵生临”,应该加强对行书的感性认识,多看,多摹。一本优秀字帖的细节特征几乎是不可穷尽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