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辰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辰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辰”字的演变发展如何而来?
汉字的字形演变经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行、草几个阶段,隶书是古今字的分水岭,前为古文字,字形为象形。后为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的古文字,因时代久远,能识能辩仅千余字。 金文也叫钟鼎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的总称,可以识别的金文字有2400多个。大篆指西周后期至秦朝之间的,更具规范化的古文字,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在简化小篆的基础上,又把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是汉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字形多演化为方形文字,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界河。
楷书、草书皆由隶书发展而来,一规范,一随性。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但楷、行、草不存在字义的异同,主要是字形的演变承现。 因此我们辩习文字字义的演变,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入手,演其字形,辩其字意,观其发展脉络,达到追源究义的初衷。
金文 加了个“止”,强调下地、劳作。
(甲骨文之辰,小篆之辰)
甲骨文中,已有“辰”字,如“一期.佚604、佚383”及二期、三期、四期、五期等共十余片甲骨上均见。
徐中舒先生的解读很可供参考。
他认为,商代,以蛤蚌一类的壳为镰,即所谓“蚌镰”——商代遗址中有出土。制作方法,是于蚌壳背部穿二孔,以绳索缚于姆指,即可掐断禾穗。 甲骨文“辰”字,正象缚蚌镰于指之形——
许慎《说文》曰:“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他是在“大辰星”及其运行的角度来解释“辰”的。
“辰”的本义是“蚌镰”。在甲骨卜辞中,其另外重要含义之一,是“地支”之一。此外,“辰”也有了“震”的转义。另,“辰”还是方国名。
甲骨文里,由“辰”新造了“蓐”字,不过,是上“艹”下“辰”,不是掐禾穗而是除草的意思。及至周和秦汉,这个字变成了“蓐”。同时,也有了“辱”字,为会意字,本义为“误农时”。
这个时候,“辰”则完全是星宿和地支的含义了。另外又新造了“蜃”、“震”、“振”等字。
有意思的是,“娠”字,在甲骨卜辞中已然有了,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怀孕而“身动也”。
辰,象形字
最早的是甲骨文中的“辰”字,所像不明。
中后期的甲骨文有人认为是手持蛤蜊制的农具蚌镰形,或者是用手挖出藏在地下的躯体蜷曲而有环节襞纹的蛴螬、豆虫一类的农田害虫,其上部是象征地表的短横,整个字就像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
到了西周的“金”字文中演变成为了像蜃蛤的样子,人们认为是“蜃”的本字。
也有一说为像蛴螬卷曲的样子
然后到了“金文”晚期,“辰”字突出了“手挖”,由此演变为《说文解字》古文中的“辰”字和小篆中整齐化的“辰”字。
在字义上,“辰”字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当然也有很多引意就不一一说了。
这是哪位书法***的作品?
这是原中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的作品楷书千字文。笔者以为,对书法研究不深者一般不会很喜欢,甚至会归类为"丑书"。我个人以为,挺好,笔画随意中彰显魏晋风格,结体别有洞天,书写速度快(有别于欧、柳、颜等名家画字式楷书,更适合实用主义者研习)。沈鹏先生在当代书法界(尤其草书)的地位甚高,其门生众多,不少已取得相当成就。至于其书法风格一直以来争议众多(其实大部分来自一般爱好者),实属正常。笔者以为,喜者习之,厌者弃之,很简单。一边倒的拥护或反对的***几乎不存在,也不符合辩证法。我个人认为其楷书还是挺不错的。
每位书家所书各有千秋。喜之爱之;厌之去之。每一个人的观察视角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认同。沈鹏先生之书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如果都是欧体,或颜体,或柳体,或赵体,那书界只有一花獨放,还会有百花盛开吗?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滿园。
这幅字不管是谁写的,艺术品质极其低劣。缺失的东西太多。挑挑毛病:1、大多笔画没有起笔动作,造成笔画秃头,没有神气。不管是哪种书体,各种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每个过程都要有与其适应的书写动作和方法,这幅字每个笔画只体现了行笔的动作,三个过程丢失了两个(起、收)。2、撇画缺少方向变化,显得生硬并有鼠尾病笔特征。3、横折画书写要领没有掌握。4、各种钩画用笔要领模糊(宇、辰、张、地、荒、藏、宝字盖儿)5、捺画方向偏差,造成“瘫软”感觉,需要向竖式调整。一言以蔽之;书写不得要领法度缺失。
比较:
古拙清静,删繁就简而又不失法度的代表:
钟繇:
八大山人:
弘一法师:
从书法的角度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水平如何?学习时要注意什么?
中国文字的发展,据目前可考察的资料,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起始于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以直线条刻在甲骨片上,更多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象形特征。
接下来,西周文字出现,主要是王侯祭祀,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此时线条更为饱满、丰富,有了曲直的变化。对比于甲骨文,结体更加稳定、端庄、肃穆。
而后进入春秋战国直至秦代,政治局面分裂,文字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秦国地区完整的保留了西周文字的面貌,统一了小篆,随后孕育出现了“隶变”这一跨时代的巨大变化,使文字从简单的记事,进入到了精神层面的艺术感知。
之所以要说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乃至于提到“隶变”的划时代意义,是因为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开启了“草篆”之端,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文字艺术风格的审美感受,继而被秦国继承下来,最终导致“隶变”的发生。
《散氏盘》铭文是西周时期刻于青铜器上的一篇土地割让契约,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19行,357字。
《散氏盘》的字势较倾斜随意,结体天趣飞动,体势欹侧,线条凝练,耐人寻味。
学习《散氏盘》就要抓住它的特点,掌握其神髓:
一、《散氏盘》不同于同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等,它的结体多取横式,重心较低,表现的是一种拙朴的审美效果。有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辰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辰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