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结构布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结构布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什么行书楷书通用的结构规律?
相较行楷书用笔已有一套明确的法则,结构对于行楷书则也有通用的规律。
行楷书结构是“因时相传”,因人因情、因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就像同一处风景、用同样的材料作画,由于构图处理的不同,色彩的比例和对比关系不同,作画时的情趣不同,便能画出不同情趣的画来一样。
然而,不论行书楷书的结构,都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都有一个入物之出物、物入我之中的过程。
孙过庭《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
平正,是通过比例对称的方式对结构来进行处理,使之条理井然,平整和谐,匀称舒适,悦目可亲,表现出某种平静和协之美,这是它们的相通之一。
中国汉字基本上呈矩形,笔与笔,部分与部分之间都有一种对应的层次关系(其中对称的趋势占相当比例),每一笔就像一个建筑材料,从而构成一种类似于建筑的美,有的像古典的亭台楼阁,有的像现代几何型建筑,使人赏心悦目,这是其二。
比例对称作为构成朴素端庄之美最基本的形式,也是险绝变化的母体。即便如此,其本身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弱点,就是它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美的结构形式是相通的,在书法中,长与短、正与斜、伸与缩、紧与松,俯与仰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对立和谐的组合,此为其三。
书法中不管任何字体,都是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汉字结构是有其一定之规的,古人将这种规律称之为法度,当然法度中也还包含有笔法的内容。其中楷书与行书的结字规律基本上是一回事,并无二致。不同的是它在两种书体中表现有所不同,就像我们小时候作数学应用题,虽然定理只有一个,可是在不同的题里却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主要是先将楷书的结构之法掌握了,写行书时略加变化即可。楷书的结字方法有欧阳询三十六法,黄自元九十二法,还有田英章二十八法等。这些法则并不用专门去记去背,只是在临帖时认真学习理解即可。因为不管什么法则它们在实际应用中都各有表现,死记硬背来也用不上。现在许多人自己不写楷书,还生出了许多谬论,比如他们常说学书法不必从楷书开始,可以直接奔行草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才可以全面透彻地掌握汉字的结构法则,在行草书中这些结构法则表现得迂回曲折,不太明晰,不便领悟掌握。再则,古人写字都讲究笔法,笔法主要体现在笔画端头的处理上,起笔处,收笔处,转折处都有讲究。这些讲究在行草书中也是处处体现,具体请看看王羲之的行草书便可知晓。现在许多蜚声全国的大书法家,其用笔都不讲笔法,对后学影响尤其严重,这种状况真是另人叹息。汉字常用字也就三千左右,花个五六年功夫,一个字一个字的过,最后达到全部掌握,从此书法便可上个新台阶,无论楷行草书,皆可观,皆无大瑕疵。否则,结构关过不了,无论你名气有多大,声誉有多高,追求意趣,仙道气等等,别人一看你的字,扭腰列胯,胳膊腿都没安在地方上,人家就会在心里嗤之以鼻,拿你不当一回事。如今许多***的书法作品,被大众评价不高,问题就出在这里。可是他们还常常怪别人不会看。他们的意思是你们没看出来我字里面隐藏的奇趣,可是你就是再有奇趣,字的结构笔画不过关,没基础,最基本的东西缺失,有奇趣也是白搭。这正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楷书结构是有比较规范的规律的,古人也有很多相关的论述,如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还有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
其中李淳讲的最为详细明了,其总结楷书主要规律就是以下五点。
一,对称均衡,重心平稳。
二,比例匀称,配搭合体。
三,对比调和,朝揖相让。
四,参差变化,多样统一。
五,顺其自然,取其真态。
行书因为其书写状态活泼,结体更加灵活多变,但不管怎么变化,还是要遵循楷书结构的一般规律,只是行书结构更讲究点画呼应,疏密有致,欹中求正,多样统一。
书法结构的法理是相通的。揖让向背,上覆下载的原则,适用于所有书体之中。
孙过庭在《书谱》中,已就此作过论述。体势虽殊,其理相涉。行书是楷书的小伪什么是小伪?楷书稍微的变动,不太真的楷书,就是行书。说通俗点,不认真的书写楷书,就产生了行书。
目前能见到的较早的行书,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就以《兰亭序》来说吧。开始部分第一行,基本上就是楷书的写法。其后的字随着手腕活动开来,渐渐开始加快了速度,在酒精的摧发下,越来越尽情率性,及至中间部分开始,如天造地设,神飞韵逸。
兰亭序中的字形结构,无一不遵循揖让向背,上覆下载的书写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该避让的部分不让。该小的地方偏要写长写大,失去了比例,以书道相违,便不成字。
中国汉字,是以象形为根本。它的生成,是以物象为原形。改变了它的结构规律,就不能成为大家共识的字。就拿”文字”二字来说,文”字上面的点横写的又长又重,而把下面的乂写的又短又小。上面如山一般,下面却如棵小草,如何能承载的了!把“字”宀写的很小很小,“子”又非常非常的大。不论是楷书或是行书,是这样写就违反了上覆下载的书写原则。
字体的变动,是书法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书法的结构规矩,是不会因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
楷书和行书在用笔和结构上的差别并不大,楷书的书写速度加快丶笔画缩短、化方为圆,就是行书了,所以说很多规律是通用的。
1、重心平稳,欹正相错
重心平稳是书法结体最根本的一条规律,但是应在一种相对的运动状态中使重心保持平稳,这就需要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富有意趣。
2、开合伸缩,疏密得当
开合和疏密是结构中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布白方法,我们书写时要抓住每个字的核心所在,然后有聚有散,抑扬顿挫。
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相同的字或字形相近的字同时出现时,要形随势变,不要重复,这是同字异构。
而有些字形差异很大,因势面生,千变万化,不离法度,出乎自然,合乎情理,这是异中求同。
以上是些基本原则,而在书写时会有一些具体方法,如独体字笔画简略,用笔宜肥,肥令其密;合体字笔画繁复,用笔宜瘦,瘦令其疏,等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硬笔楷书,为什么笔画写的不错,但是组成字就不好看~?
硬笔楷书,笔画写的好,字不好看,这个多半归结于字形结构不好。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日笔法,二日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这个是对毛笔也就是软笔书法说的,而对于硬笔,这两者又有所偏重的,也就是字形所占比重更大,笔法相对于软笔是弱化的。建议系统的学习一下汉字的结构规律,比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理法并重,会有帮助的。多练多悟,学思结合。天才在于勤奋,关键是要下到功夫,别无它途。
具体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好范本。练习的字帖我推荐以今人钢笔字帖结合古人小槽。现今的字帖如荆弯鹏,邹白,田英直等,说起田英章,他哥田蕴直的软笔也是现今一流。田蕴章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视烦节目就很有启发性,强烈推荐观看。古贴,如赵子昂的小档《临庭经》钟绍京小档《灵飞经》。
然后,保持稳定。虽然说要博***众长,但是也需要在一段时间里坚持一本,不能今天写欧,明日学柳。如果朝秦暮楚,则只会时间流逝,却收获甚微。
同时,持之以恒。练字不可以光凭三分钟热度。"心血来潮"就一写几个小时,情绪不佳或工作稍忙,又放笔几月而不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绝无可能练好字的
总之练字,学习书法没有什么诀窍的,只能自己先笔画、再部首、再结构一步一步多练多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结构布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结构布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