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包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包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王羲之写“色”字,常常写成“包”?
色的行书写法,在书写时,可以省去“巴”字中间的一小竖,所以看到一些古碑帖中的”色“字,就如“包”字一样。
这样的写法并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写成那样,而你所举的字例为集王圣教序,圣教序最后部分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象”包“一样写法的”色“,在心经中写成“包”样的有四个,在读帖时,就是要对相同的字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玩味,看它们是不是选自同一个字,还是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处理时,有些什么微妙的变化而都能保证字形体态的优美。这种在一本字帖中同一个字的多种写法,最能帮助学习结构上的变化。所以圣教序成为人们喜爱临写的一个原因。便是在这些相同字的不同处理手法。
在集王圣教中,收集了王羲之写成“色”的,也有写成“包”的,这种一字多写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强致的规定。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说法。有人说是书法中常用的增减法。就是这个意思。
这事儿吧,与王法的书写规则有关。咱家觉得呢,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两点。
一是,笔顺上,色的那么一竖变成了一个点点,“那么一点点色”而已。点在王法中最后写,来找平衡,也可以理解成点个睛,出神***的意思也是有的。
二是,王法要求,一篇之内同字不同形,就是要变化,所以呢点划变化就有不写的时候,“没有一点色”,成包了。
从收集查阅的资料来看,王羲之确实将这个“色”字写成了“包”字。也许因为是王羲之这么写的缘故,讲究帖学的古人,自然对这种写法“传承有序”,后来的书法家们都在“色”与“包”字之间写成差不多的情况。那么,作为我们后来的学习者应该如何去区别学习,以及运用的问题,这里我有自己的看法。 自王羲之开始,以及之后,将包和色两字写成差不多的书法家有很多,我们先看看王羲之在兴福寺半截碑中的色字:
再看看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中的“包”字写法:
自王羲之之后,宋朝蔡襄的“色”字,与唐朝孙过庭的“包”字,写的一摸一样。如下图:
当然受魏晋书法影响甚大的唐朝书法家们,自然会效法王羲之;比如虞世南也会将色包写成一样;到了元朝,还有赵孟頫,管道升自然也不例外;当然,更不用说帖学风行的明朝了,其时的徐渭、文征明,吴宽等人,也是传承了这两字的写法。
那么,如此传承有序的两个字,做为后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别学习,以及运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这里小编有以下两点看法:第一,既然是古人留下的写法,怎么写都没有错;第二,做为后来的传承人,个人认为应该尽量加以区别对待和书写,因此,小编从中找到了一定的规律,比如包字的上半部分,尽量写大一些,盖住下面的半部分,而色字在一篇书法作品当中没有多个色字时,尽量加上一点,上半部都写小一些,这些可以从历代的书法作品找到共性,且多数是这样写的。如下图所示,欧阳询的色字和管道升的包字: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怎样评价一个草书作品?
看草书,其实无非几个方面。
第一步看章法,无论他的章法如何变化,首先要看是不是阴阳协调,墨色变化是不是丰富、顺畅。一幅好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舒服,舒服中带着丰富。
第二部是看字法,也就是草法。草书的用笔结字都是有规矩的。虽然很多人觉得草书千变万化,事实上它确实也能千变万化,但它有规矩,是规矩中变。
很多人是没规矩,瞎变,这就是不入门。也有些人如田蕴章一样,有规矩,但没什么变化,这就是比较普通的作品。
有规矩还能做到千变万化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能在书写中把字形的变化表现的丰富,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主要是变化太丰富,用一面锋写跟用八面锋写,即便同一个字,同一个形,写出的水平也不同。
比如上边的连断,技术难度就不一样。
连着那个明显要运腕,而断开的那个只需要运指就可以。
草书确实是几种书体中最难的!
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书家性情的书体。
草书第一难在技法元素:
草书是各种书体元素的融合。楷书的点画、行书的结体、隶书的块面、篆书的线条,都能在草书中得以体现。草书不是自身孤立存在的单一书体,写好草书尤其是大草需要各种书体的支撑。
草书第二难在章法和谐:
草书变化万千,如何能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统一赏心悦目,是非常不易的。
草书第三难在才情:
光有技法元素和章法的融合还不够,还需要书家根据自身才情,打造属于自我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当前在草书的书写当中,我非常喜欢和看好两位书家,李双阳老师和后起之秀李茂江老师,他们都已在上述三点上有很大的突破。
附上两位老师的作品:
如何欣赏草书?
草书,是书法体系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书体,其变幻莫测,纵横跌宕,磅礴无极,不可端倪,蕴含了中国文人对天宇万物的拷问,也蕴含了旷达不羁,桀骜不群的文人风骨,然草书的实用和研究只在部分群体中衍行,由于草书体在实用中缺乏识别性和书写性,因此在推广和普及中存在滞塞,草书逐渐演变为字符为原体,点线为表现,以承载志趣,宣泄情感为主要的实用功能,延续至今。因此草书的欣赏也是一门相对专业的课题。愚以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交流:
一:格调
清包世臣《国朝书品》,将书法分为五品,即分别是“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草书分品亦然,(包先生在书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此不赘述),然草书作为艺术,其品格分阶,相对感性,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不同,从而引起的共鸣不一,因此欣赏者本身艺术修为极其重要,从而衡量作品格调的高低。
二:字法
草成于汉 ,在隶书和篆书基础上演变而来,为了书写便利,字法和笔法都形成了较为抽象的符号演变,经过各代书法先贤的总结拓展,从而形成了以汉字本身为基础,以符号为空间载体的,新一套文字体系模型,衍生出了较为准确的“草书字符”;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个部分,今草分为小草和大草(狂草),章草和小草基本字字独立,相对规范;然大草(狂草),点画连绵,省略极简,书者情绪波动相对较大,也由于书写惯性的影响,字符严谨度相对削弱,因此衡量一副作品的品质,字符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三:笔法
草书是以点线作为表现形式的,点线的质量、运动的轨迹、书写的节奏,情绪的控制、气韵的流露等方面,形成了草书独有的笔法体系,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黄山谷观船工划船,等等都是针对笔法的参悟,笔法的高妙为草书之骨也!
四:章法
草书(主要是大草)打破了“横成行,竖成列”的,传统章法体系,大开大阖,气象万千,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章法之眼由此而生也,到明清时更有“乱石铺街”之书论,字字大小相生,让揖有度,首尾呼应,轴线曲环,以达到自然成趣,无饰天成之境。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这个问题看从哪方面讲,要说识认角度讲,它是有难度,但要从书写的角度耒说,倒是比楷书好写的多。
草书的产生源于对正体字的快速书写的实用目的。比如,隶书的草写就是章草,而楷书的草写是小草,至于大草和狂草则已属于艺术化的范畴了。既然是为了快速,必然地不可能难度增加。倒是楷书的横平竖直是要经过练习才能做到的。
而说到草书作品的评价,从王羲之的《十七帖》,到怀素的《自叙帖》,再到王铎、傅山,乃至近代的于右任、林散之等等的各种草书,可以说风格不一、姿态万千,似乎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但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半抽象化的艺术形式,凡作品的评价都有两种方式,一是标准化,二是风格化。
标准化,就是参照标准的,历史的、大众化的审美方式来评价。比如,以欧颜柳赵以及田楷为参考来评判一幅作品。
风格化,就是从作品自身的角度出发,尝试体会和理解其风格线索或逻辑。当然,也可能由于其过于主观化而无法被人解读。
草书是书法之最高境界,完全没有了方块字的横平竖直,点划撇捺之束缚,任由书者书意驰骋,笔走龙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狂草更是草书中之颠峰神品、仙品,完成了书法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与升华。狂草重在一“狂“字,怎么能狂起来?如杜甫长安八仙歌中之草圣张旭,三杯下肚,脱帽露顶,如疯似癫,腕底游龙惊蛇,满壁朝雾云烟。张旭的代表作《古诗四帖》凡四十行,一百八十余字,笔画丰满流畅,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张驰大度,狂得已没有了自我,唯见云烟缭绕笔力抛鼎,实乃狂草一族凌绝颠峰之篇。
草书难写吗?那是必须的。要写好草书,不但要具备坚实的书***底,更要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有超凡的领悟性,想象力,抽象思维。否则既便付诸一生努力亦难望及项背。
为此余曾有《张旭》一诗以述崇拜之心,借此提问一并列出,敬请各位师友斧正。
七言· 张旭
颠狂挥毫起云烟,
草圣三杯不虚传。
前无古人尘埃定,
后无来者亦堪言。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怎样评价一个草书作品?
草书是书法之最高境界,完全没有了方块字的横平竖直,点划撇捺之束缚,任由书者书意驰骋,笔走龙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狂草更是草书中之颠峰神品、仙品,完成了书法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与升华。狂草重在一“狂“字,怎么能狂起来?如杜甫长安八仙歌中之草圣张旭,三杯下肚,脱帽露顶,如疯似癫,腕底游龙惊蛇,满壁朝雾云烟。张旭的代表作《古诗四帖》凡四十行,一百八十余字,笔画丰满流畅,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张驰大度,狂得已没有了自我,唯见云烟缭绕笔力抛鼎,实乃狂草一族凌绝颠峰之篇。
草书难写吗?那是必须的。要写好草书,不但要具备坚实的书***底,更要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有超凡的领悟性,想象力,抽象思维。否则既便付诸一生努力亦难望及项背。
为此余曾有《张旭》一诗以述崇拜之心,借此提问一并列出,敬请各位师友斧正。
七言· 张旭
颠狂挥毫起云烟,
草圣三杯不虚传。
前无古人尘埃定,
后无来者亦堪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包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包字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