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森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森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碑为什么会成为金石学中影响最大的书法之一?
魏碑必学之。岂是只在金石学中影响最大的书法?清中期之后,把人们从“二王”的八股文式的书风中解脱了出来,至民国百花齐放,但魏碑影响却如中流砥柱。李叔同,于右任,徐悲鸿等等,无不从中海吸营养。二王,唐楷,赵孟頫等等,他们的水平非是不高,是难度系数不高。我这样说,有人会嗤笑我,很正常。今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很多地方已超过古人的理解。时代在前进嘛!
魏碑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刻石书法的统称,书法字体在隶书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吸收了隶书的某些特点,又脱离了隶书,表现出楷书的某些特点,属于一种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
魏碑的风格以雄浑、拙朴、敦厚、险峻为主,比起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笔画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隶书来说,魏碑把结构流丽飞动,结体活泼自由的特征,发挥得很好,对后边楷书的结体和笔法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张猛龙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新型的写字材料纸张已经被发明出来,但刻石艺术在此时正处在发展高峰,书法家仍然乐意把书法留在石碑上,这种做法是对秦汉以来保存书法字体的一种继承,同时还是对国家文化导向的一种执行。
因为秦汉以来,石碑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刻碑风气很盛,任何事都可以立碑见证,任何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跟石碑打交道,帝王需要功德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平民在去世时需要墓碑来为自己做个记号,方便后人去祭拜。
《高贞碑》
还有庙碑、纪念碑、坛碑,家训碑、托物碑、城碑、桥碑,等等等等。
在制作石碑时,先用朱砂写在碑石上,然后由匠人镌刻出来,这种做法跟夏商周时期制作青铜器没有什么两样,融合了写和刻两种工艺。
同时,承载书法的材质石碑质地坚硬,在雕刻制作时,又赋予了一种劲健、爽利、浑厚的金石味,这是把书法单纯地写在纸张上无法对比的。
魏碑,我早年临习过,龙门二十品、张黑女墓志、二爨等,在发现魏碑前,文人们多二王等帖学从经营,从隋唐的碑学中的金石气。但南人发现魏碑后,为之一振,尤其是终清一朝魏碑蔚为大观。今人也从魏碑从得恣意纵情天然烂漫,但若胸次不够学识有限,习久便极易练就一手丑书,当慎之!学魏碑,需兼学帖。
魏碑为什么会成为金石学中的影响最大的书法之一?
一,什么是金石学
1,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2,金石学家就是金石学领域的专家。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大才女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就是金石学家。
可见魏碑也是金石学家研究的对象。
二,那么魏碑这种书法为什么会受到金石学家的青睐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些学魏碑而出的大书法家也是金石学家,或者偏爱金石学。这些书法大家都在摇旗呐喊,魏碑能不出彩吗?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书法家有:赵之谦,清代书法篆刻家,喜欢研究金石学;何绍基,清朝书法家,钟情魏碑;康有为大家都知道,他最推崇魏碑,使碑学大盛兴起。民国于右任先生在魏碑上下过很深的功夫;李叔同,早年学魏碑,临习各种碑帖,雄强精到,刚气十足。当代的欧阳中石、孙伯翔,都是魏碑高手。可见,是魏碑造就了这么多风格各异的书法大家。
魏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独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魏碑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当代草书***于右任!
众所周知,于右任创立了“标准草书”,而“标准草书”就是将魏碑和“章草”和“今草”融合,取长处,集大成而来的!
于右任在书法创作中期便开始临习大量魏碑,并将魏碑推向一个新高度,可谓是功不可没。
当代魏碑还有一个人也不了不提,那就是孙伯翔,其作为在世的魏碑泰斗人物,在魏碑的发展传承和学术研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有人说中国传统绘画是由书法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你怎么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书画,不管工笔画勾线、写意画用笔都是书法用笔,也就是书画同源,如果您仔细观察和领悟就会看到每条线都是书法起笔、行笔、落笔(收笔),还有我国的象形文字,都是根据图案而演化成文字的,上溯几千年,自从我们有文字、图腾以来,都是相互衍生的,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同源,说画是书法的一个分支我不赞同,书法是有文字后一种通过艺术演变、美学而体现出的美,而画是从岩画、石刻等原始图腾上可以推出蛛丝马迹,应该先有图腾(画)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记事、祭祀、意愿的一些图案,后演化成文字(象形文字),书法在秦代才有记载李斯小篆,在以前不能称为书法吧!个人见解有可能有误,望谅解和纠错,共同进步!
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书法的关系自诞生起就非常密切,我们称之为书画同源。
中国史前即后来的岩画,风格是表现主义的,表现或把握被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舍弃细节,外形高度简化,一般是粗线条勾勒。对外形疏忽,漫不经意。 •画面形象都是经过高度提炼、 极其单纯,也是平面性的。
阴山岩画
中国的文字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罢了,仓颉所处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风餐露宿,衣食无着,不可能产生汉字这样复杂的文字 v古代人们往往将许多功劳归于一人,如黄帝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 。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发明创造。 荀子认为很可能仓颉整理了上古文字。
半坡仰韶文化陶器符号
起初书画就是来源于写字,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画出来的,只是文字的书写最早的适应于人类发展历史,后期有了审美主流以后才从欣赏的角度来转变为单独的绘画领域,可能会写书法的多多少少都会画些作品,但是会画画的不一定能写书法,具体来源也只能参考来说,也不能完全认同!
传统绘画确实是从书法中演变出的一个分支。
但让人迷惑的原因是:绘画早于书法就出现了,原始人就在百万年前开始岩洞中绘画,而书法却是5000千年前才在商周时期开始,为什么晚于绘画的书法却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祖先呢?
早期的中国绘画只是功能性的装饰技术,服务于贵族日用器的装饰设计,建筑设计,陵墓、服装等,属于实用美术范畴,在商周时期这些事情都是下人奴隶做的,在贵族眼中属于低级工种,不屑一顾。
而书法是文字工作,当时文字完全由贵族掌管,与士大夫关系密切,自然高大上,在绘画还是奴隶工种的几千年中,书法始终在上层贵族中一路发展,马不停蹄。书法被打上了贵族的高贵烙印。
下图为 秦国相国 李斯书法 称为书法鼻祖
发展到秦汉时代,由于道家、儒家思想的广泛流传和贵族们的充分肯定,书法也积极向这些思想靠拢,把道家、儒家的精神融入到了书法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牢牢的确立了更加高大上的书法形象。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中国绘画的起源于传说时代,古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这就是“书画同源”的由来。绘画同根同源,且互呼互应相得益彰。
绘画是从以象物记事为目的,古人发现:用绘画来记事,由于形式不统一,每人所画的差异很大,这给古人识记带来非常大的困扰,不好理解。在岩石上绘画当中逐渐演变成统一的表意、表音符号,形成约定俗成的文字符号。所以文字就脱胎于绘画之中后来才形成文字去记录所发生的事情,留给别人看。从几千年来,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岩画就可以看出,先有绘画,后有文字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森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森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