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件字体隶书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文件字体隶书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门匾用楷书还是隶书?
门匾上的字写好了让人看后不忘,古人多用楷书如颜体,端庄大气,优雅气派,而隶书就没有这个感觉,王羲之的行书体也适合门匾,好的隶书体也行。所以只要是写的好的字都可用于门匾,而篆书和草书就不适合了,写出来大家有时不认得。因此只要是美观的楷书和隶书都可用于门匾。
楷书和隶书均可。常规而言楷书相对较多一些。楷书题大字匾额,显得大气丰满,丰神俊朗,飒飒有一股生气。清代以来,随着面世的隶书碑刻越来越多,书法家们更多地把取法学习的注意力放到了篆隶书方面,所以,清代隶书匾额相对更多,但也有古拙厚重的独到风貌。
隶书可以写成粗一块细一块那种吗?你怎么看?
给个矛盾的回答!
第一,当然可以。
这个不难发现,我们学隶,基本是法汉碑,汉碑里似乎没有粗一块,细一块的写法吧。当然啦,汉碑的立造初衷,多用于庄重的场合,这就使得碑文,碑体都较为规整。
第二,汉代不会只有汉碑,也有汉简呀。
相对汉碑而言,汉简似乎就更加与众不同了。
汉代的简椟帛书墨迹,包括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二者书风差别大,黄惇主编的《书法篆刻》认为,它们分别是南北书风的源头所在。
西北汉简多出自边陲文吏,将士之手,书写内容多为文书,书信等,用笔极为灵活,时有块状突出醒目之处,足见运腕之灵活。
相对而言,江淮汉简的书手,多是具有文化修养的人,其气息多古朴端庄,笔法应规入矩,结体保留了篆书的纵势,变化不足而稳健有余,点画中,并没有块状区域的出现。
大家都知道篆书的笔画是均匀的,大小一样。而隶书紧接着篆书,由篆书演变而来,所以它的笔画的粗细还没有演化到粗细对***明的程度,不像颜体楷书那样横细竖粗一目了然。
所以隶书不可以写成粗一块细一块。略微的粗细差别可以,但不能对比像颜楷那样分明。
不可以的。
隶书的结构特点: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隶书的章法布置,从东汉诸碑刻来看,多是横成行,纵有列,间距大于行距,这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也有的纵有行,横无列,此种布置方法是只有明显的行距,而字距大小不等,参差不齐,已似行书的布局。但这只是汉代隶书的一般布局法则,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目前,隶书学习与要求,多以横成行、纵成列,整体布局丰满、严谨来要求,而要写出行横成行、纵成列,一般说来,字体大小必须一致,方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题主所说的粗一块细一块,不知是指的整体布局,则是隶书、楷书这类正书的大忌,如果说粗一块细一块是指的笔画的差别,那是可以有少许变化的,但不能大面积的使用笔画粗细差距太大的字体。
如果非得写成粗一块细一块的,那也是可以的,关起门来在家自己写着玩可以,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业余爱好。如果你想在隶书研习方面有点成绩,那还是得按照一般规律来。
建议题主可以看看刘炳森的隶书,虽然刘炳森先生去世后被曹宝麟、华人德等为代表的人骂得不行(注意:是去世后才开骂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在去世前,差点变法,整顿书坛风气)。他以汉魏唐三朝书法为基础,掺入自己之德才,创立了古朴大气流美的"刘体隶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影响极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件字体隶书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件字体隶书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