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中的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书法中的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篆体是什么意思?
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说文解字·叙》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是中国汉字的一种字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篆体是汉字书体的一种。而小篆体是篆体的一种。
小篆的特点:
一是方正,结字多为长方形。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如何评价篆书的美?
1、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之中。篆书的结构之美体现在中和之美和对比之美上。
中和之美,来自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点,唐太宗李世民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们的著述中都对中和之美进行提倡和解释。这种审美态度从秦石刻小篆开始就主导中国的篆刻审美,形成了篆书和谐美的典型样式。
2、其次体现在它的对称美和变化美上。中国传统篆书讲究对称美,从篆刻出现之日起这种美感就受到推崇和追捧,一直被奉为经典。
唐太宗形容这种美:『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对这种美感赞赏有加。
3、提现的是篆书中的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
虚和之美是我国古典文人书法孜孜追求的传统美感,这种美感发源于儒家中庸思想,这种字和谐圆润,虚无缥缈,给人以安宁祥和之感,王羲之的行书、褚遂良的楷书皆是虚和之美的代表。而敧侧生势,由势生力、表现出来的则是字里行间的力量之美。
4、篆书之美是装饰美与自然美。篆书的装饰美与自然美是一个互相对立统一的存在,两种美感构成了篆书的自身属性,但两种美感存在的不同比例又决定了篆书不同的风格特征。
篆书的装饰美是篆书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篆书区别于其他书体的根本标志,但如果过分强调篆书的装饰之美,就会将篆书引入工艺制造的死胡同,将篆书的活力淹没;反之如果过分强调篆书的自然美,则会使篆书失去本源,迷失方向,失去自身的艺术特点。
在篆书创作中把握这两种美的分寸、比例考验着创作者的技艺和经验,体现创作者的水准。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中的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中的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