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佑任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于佑任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贡献吗?具体有哪些贡献?
于右任在书法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立标准草书,对草书在大众中的推广普及,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样作为力可扛鼎四大家之一、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先生,推崇于右任“雄强深厚”的草书,认为于先生为当代巨擘,并亲自为《标准草书指南》一书写序,肯定了于先生的贡献及标准草书的正面价值。但李先生并不完全赞成将草书标准化、程式化,他认为,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彰显书法家的学养和性情,应多彩多姿,不必强求划一,品读古今作品,也“最忌偏于一好而排斥众美”。那么,如何看待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呢?一方面,对于初学者,从标准草书开始,不能不说是入门的好选择。但另一方面,在具备一定草书基础后,就不能只局限在标准草书范畴了,否则就是一孔之见。
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在那个年代印刷技术,影印技术与今天比,算是及不发达了,可知要汇编成册,有多辛苦,要花多少心血,工程量巨大且繁琐。也许有太多的大家们都有心将自己的研究整编成册,造福后来者,可是真正做成的确寥寥无几,于先生做成了,其勇气,毅力与传承紧迫感,我认为这是于先生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之一,
再者,中国书法,尤其是草书书法的初学者,是其草书入门的初窥门径之一,《标准草书》中将草书偏旁部首,结体,书写等介绍的非常详尽,尤其是样字均出自传承下来的草书各大家的字,可以说这是一部草书系统的学习步骤方法总结。《圣教序》亦是王羲之集字之大成,其对书法界贡献之巨大,古来书家圣贤都在颂扬,我认为《标准草书》在对于书法界的贡献与《圣教序》媲美,有过之而不及也!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水平大概无人怀疑。其《标准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贡献是肯定的,贡献大小需再以后的人去评价。本人初识《标谁草书》这本出版物还是八十年代末,8个印张当时定价才0.90元。以后经常开卷揣摩,对照名家结体深受启发,也深觉于先生不仅自身精于草书并有独特领悟,而且对中华翰墨的传续有着深重责任感,这是让人由衷敬佩的。
草书也称一笔书,由东汉张芝始造,王羲之师承并发展,以后历代名家辈出。草书的魅力在于灵动与变化,如张怀瓘所言:“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这句话也诠释了草书为何称之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我写这几行字时又翻了一下清人石梁编的《草字汇》,几乎每个汉字都有多位甚至十几位名家的精典结字,每字都不同,字体旁标注着右军、大令、素、鲁公、过庭等响当当的名字,这种不趋同大概也正是他们能够成为书法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认为,草书既是一门极难把握的字体,因为它变化多端又有其自身规律;又可谓是书法皇冠上的明珠,摘得它即是登峰造极。也由此认为,《标准草书》对初入草书门径者有领路作用,再往深悟时则应广泛汲取古代各家的精典结体并行创新。而如果停滞于此,草书也就丧失了变化的灵魂。
于右任是近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一位在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书法上他提倡“标准草书”,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碑学***,对于魏碑下的功夫非常大。
他自己的草书也很有特点,他的草书线条不是很长,很少有字和字之间的连绵,于用笔上的变化也不是很丰富,写的非常的简洁大方。
然而他创作的大字行草书却其实雄浑,磅礴大气,力量感很强,看了让人为之一振。这和他长期练习魏碑是分不开的,把魏碑的雄浑大气融入到行草书之中,并且融合的还很和谐,没有一点违和感。
我觉得他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提出了“标准草书”的观点,他的主要的贡献在于碑帖的融合。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比较早的进行碑帖融合的书法家,“引碑入草”才是他在书法史上的最重要的贡献。直接影响了当今书法的风格取向,一直到现在也受他影响。
至于他提出的“标准草书”概念,我个人并不赞同。
如果一个书法家的楷书写的太标准,都会被认为是下品,何况是以“天真烂漫、狂放不羁、简洁自然”著称的,最具有性情的草书呢?
标准了就成了打印体了。
总之,艺术有标准,但标准不是艺术。
于右任对联:仁为己任,善于人同。
习惯书法的朋友,麻烦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非常感谢邀请。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贡献吗?实事求是的应该说:“有”。为什么?因为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严格来说,虽然不是那么太标准。但是,《标准草书》开创了新的一代书风,推动了草书事业的向前发展。尤其是以魏碑笔法入草,应该说,开创了书法历史上的先河。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可能有些人对《标准草书》不认可,不理会,不学习,不研究。但是,不可否认其价值之所在。草书作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历来学书者都望而却步。所以,草书大家屈指可数。于右任能在政务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草书,实在令人可敬可佩。而且,带动了很多人喜欢草书,学习草书,研究草书,推广草书。虽然不入主流,但成绩的取得及艺术高度,还是有目共睹。当然,我们不排除他们是在圈子中的自我陶醉和欣赏,自我表现与安慰。但是,放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上来看,依然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应该说,于右任带有魏碑笔意的草书,其高度,至今无人能及,也是书坛上的一座丰碑。能做到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就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
于右任草书百字令解释?
敬仰于右任先生
继承发扬中华文化,规范汉字草书文字,有如大旱望云霓,实属民族振兴当务。先生在民国三十七年就手书草书百字令。余在其编著《标准草书》中看到墨迹。与上文略异。有的字不好辨认,试释如下。
草书文学,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甲骨而还增草隶,各有悬针垂露。汉简流沙,唐经石窟,演进尤无数。章今狂在,沉埋久矣谁顾。
试问世界人民,寸阴能惜,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刻承谁臻高度。符号神奇,髯翁发见,秘诀思传付。敬招同志,来为学术开路。
百字令题标准草书
三十七年三月 于右任
怎样从笔法和结构上理解于右任的“引草入碑”和李志敏“引碑入草”?您有什么心得?
"引碑入草″的书学命题是北大教授、书法名家李志敏提出的。他是怎样研究并创作这种书法作品的呢?
在结构上纵横交错、左低右高、极尽变化。在用笔上借鉴魏碑雄强笔法,方圆兼备,将碑学的质朴老辣作借鉴融入其中。枯笔不散乱。有墨韵变化。用笔他主张"曲、藏、和、圆″。
(李志敏)
(李志敏书法作品)
"引碑入草″难度很大,因为风格面貌相距甚远。他是在八十年代提出"引碑入草"并尝试创作的。这是一个碑草结合创新研究的新方向。将碑的笔法和精神内涵引入狂草。使二者互补,产生新的风格面貌。使草书有碑的新气势。有浑厚苍茫之美。在书法史上是亘古未有的。是一大胆尝试。
(李志敏书法作品)
李志敏(1925年一1994年),河南南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工诗文,擅绘画。尤精魏碑和狂草。
(李志敏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评价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李志敏书法作品)
于右任先生的"引草入碑″,是他的楷书和行书在魏碑字体的基础上,融入了纵逸的草书意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佑任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佑任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