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作品欣赏艺术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作品欣赏艺术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普通人难看懂,有标准统一规范吗?
草书在书法领域,是有严谨的法度的。怀素的狂草天马行空但不失法度。具体的表现被称为草书符号,意思是这个字在草书中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草诀百韵歌说的清清楚楚。
小编提供的图片,任意拉伸撇捺,随意弯曲钩弋,看似潇洒,实则做作。而且部分笔画胡乱穿插,违背了草书的法度。实难归入书法范畴。
怀素自述帖
怀素食鱼帖
是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草书是书法的最高阶段,也是最难写的!草书不是笔画的简单缠绕和潦草,而是每个字都有草书符号的。学草书必须要掌握孙过庭《书谱》,张旭的大草,《草字诀》,于佑任《标准草书》等几种草书的写法。在创作应用中,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情和书写习惯不同,会用不同帖上的草字,这是正常的。因此不好统一,这就造成了草书作品不好辩认?要达到草书标准也很难!尽管这样,草书还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律的,因为笔画的减少,很多部首很相似,少一笔多一笔都会是一个不同的字。对于没学过书法和没有熟练掌握草书符号的人,难以辨认是正常的!但对于从篆,隶,楷,行一直写到草书的书家,应该是很容易辩认和创作的!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普通人难看懂,有统一标准吗?可以说有,从最初的《王羲之草书要领》到后面的《草诀百韵歌》以及近代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千字文》等都可以视为草书的标准;也可以说无,盖因草书乃个人性情发挥的最佳字体,其书写不像正体字那样讲究法度严谨,而偏重个人习性的发挥,且个人又因成长环境、教育水平、人生阅历等不同,因此,即使有草诀的基础但每个人的书写还是各异的。
图片:王羲之草书要领图片
草书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其最初为章草是汉隶字体的一种快写字体,此后张芝总结归纳出小草以及唐代发展出狂草,这三者均是属于草书的范畴。
草书字体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最能体现个人的性情。但其又不似正体字那样有着严谨的法度,因此在辨识上就造成了困难。
可以说,即使是多年沉浸草书研习的书家,在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其大部分还是需要联系上下文方能予以确定,否则只从单个字进行观看也是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肯定的。
草书的标准一般从古代的草书要领、要诀以及近代的标准草书等书籍和各种流传的碑帖等进行学习的。因此,此草字的意思为简洁、快速,而非是糊涂乱画。其书写更是讲究在规则内进行变化。
图片: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草书无标准是从个人的性情角度进行理解的,而非是草书的书写没有标准。
章草是规范的,今草就缺乏规范性,学书者都想发挥自己的个性,所以变识度就很难识别,当今受利益的影响,急功近利的人太急躁了,不去审视自我,无心思做下来潜心学习古祖的模帖,心中只有利益,真是可悲……
首先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把草书的来源、演变搞清楚,把这一问题搞清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草诀百韵歌》一开始说的很清楚:草圣最为难,龙蛇競笔端,毫厘虽欲瓣,体势更须完……草书不是简单的潦草、任意简化、缠绕,随心所欲的乱画乱涂,是经历长时间的实践、总结,逐步规范来的一个个代表符号,写草书的人必须按照一个个约定俗成的符号去书写,一笔一画,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要看草书家牵丝萦带,上贯下连,左右开合,参差错落,大大小小……其实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符号、一定的法度去书写的。再就是草书最能表现书家的性情,这就造成了草书的不同风格,不同面貌,这就是草书的多样性的形成。但是,在这多样性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有草知识、理论基础的人,欣赏草书作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不按草书法度去写,不按照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去写,胡涂乱画,那不叫草书,那只能叫涂鸦,看看当今一些急功近利之徒的所谓草书,大家就应该明白了。以上是本人一己之见,还望方家斧正。
你最喜欢谁的书法作品?有理由吗?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最爱赵孟頫的楷书
。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用一句话形容:继唐代以后,赵孟頫是唯一以楷书进入中国书法史的书家。
虽然赵孟頫的行书造诣也很深,甚至从某些层面上讲要超过他的楷书造诣,但真正奠定他书法一代宗师地位的,是他的楷书。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欧柳褚颜四位***将楷书树立起典范。从唐代以后,书法家们大多以行草著称,到了清代又涌现一批篆隶名家。但能以楷书著称,在书法史上和唐四家并列齐驱的,从唐代以后有且仅有赵孟頫一人。
宋四家的楷书也很高,但他们的主要成就并不是楷书而是行书;董其昌、八大山人也是同样。鲜于枢虽然与赵孟頫齐名,但论楷书的影响力,赵孟頫仍然甩了他一条街。唐代以后,唯一能跟赵孟頫拼楷书的只有宋代的张即之。但张的楷书高虽高,却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在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成就;另一方面,张传世作品太少,影响力也远不及赵。所以,赵孟頫是正儿八经的,实至名归的一代宗师。
我最喜欢的就是毛主席书法
***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虽师法怀素、张旭和黄庭坚却更加大气酣畅,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不论从结构章法上还是运笔上都极其狂放和洒脱,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了***,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的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书法之美还是在与应用。仓颉造字,记载万事万物,方有后世法度。现在流传下来的祖先文化瑰宝,无论是文史典籍,亦或是楼阁匾额、山川崖刻,乃至往来信札,无一不透露出文字书写应用之美。其次才是彰显修为的书法作品艺术之美。
书法是记录文字的书写之道,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前人书写韵律。其美关乎书写者的历史背景、学识修为、人格魅力,三者缺一不可。至于后世以书写之法标榜自身的学识渊博,乃术士之流炫技而非大家。大家者,集大成与一身,可别开天地,创门立派,虽历千古不可朽。
至于喜好因人而异,每个阶段能够欣赏的艺术水准,对作者的历史背景的认同与否,决定了对于书法作者的喜好厌恶。余初学,喜王楷之娟秀,厌颜楷之粗鄙。深入,则喜赵楷之连贯,惊颜楷之朴拙老辣。因而历代名家皆有可取、可学、可喜之处,恨己不能博览众艺之长。唯今理应海纳百川之德,却还是无法接受跳梁小丑之乱象,文字书写之实用价值,在众***穷凶极恶的表演之下变成猴子杂耍取悦众人,不知乐从何来。当下打字取代纸笔,书写逐渐退出文字记录之功,乃成与古人对话之途径,一品茗,一支笔,修心养性之福哉。
从古至今,优秀的书法家有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也不少。不得不说每一位书法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让人值得称赞的地方。以楷书四大家为例:
颜真卿雄浑朴茂,又不乏秀丽之姿。
欧阳询结体精严,又不失飘逸之气。
柳公权肃穆庄重,又时有洒脱之笔。
赵孟頫世称妍媚,又时见筋骨之力。
故而每当我进去入书法的世界无不被历代优秀的书法家们的作品所惊奇和震撼。
然而在这众多的书法大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羲之。至于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由于王羲之没有真迹流传下来。我们一般认为唐代御用书法拷贝***冯承素[_a***_]的《兰亭序》最接近王羲之原作。唐代的这种拷贝技术在今天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那就是“双钩填墨”。即通过强光照在书法作品的背面,让墨迹显现在拷贝纸上,再用细毛笔勾勒出字的轮阔,然后再参照原作笔意将轮廓中间的空白填墨。这种方法在古代没有影印技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作的笔意、结构、章法。所以要想快速理解一幅作品可以尝试用“双钩填墨”的方法。接着我们看看这本兰亭序的两个细节。众所周知的是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不同的“之”字,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我在这分享另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的露锋和牵丝,曾有专家表示把兰亭序作品放大一百还能看见其中极细的牵丝。
介于图片质量问题我并不能放大那么多倍,到在这种倍数下的细丝仍然值得我们惊叹书圣并非虚名。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每个帖一个调,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多样的风格体系。
我最喜欢蒋维崧先生的书法作品。蒋维崧先生的书法,成功地处理了书论里讲的一些辩证关系,巧妙地将刚与柔、润与燥、轻盈与深沉有机的统一起来,字形简约而不失法度,结构平整中显笔势、峻峭中透骨力。自然率真,清正典雅,浓郁的书卷气,给人以流畅、舒美、陶醉的艺术享受,他也是现代书法史上的通才。蒋先生长期坚持“以文养艺”,即以人格、学问不倦。他70年如一日,博览历代碑刻法帖,精研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书法文脉,晚年创作的众多古诗文作品深得海内外专家和广大群众推崇。
一、行草书内涵丰富、自具风神。他的行草书师法晋唐,根植二王,并且转益多师,神清骨秀,如行云流水,飘逸峻拔。因先生平时深居简出、淡泊名利、襟怀坦荡、作风严谨,故形成了不激不厉而内涵深邃的书法风格。
二、隶书取法高古。蒋维崧的隶书取法汉隶,晚年借鉴秦汉简帛书又参入篆法,从古劲苍茫中,能由衷感到由篆入隶的奇拙,也为后学学隶书树立了榜样。
三、篆书笔意质朴、圆润、秀逸生动。他的篆书线条清丽生动,笔意质朴洗练,既有殷周铭文那种质朴、圆润、厚重的金石气又展现出一种清新、流畅的勃勃生机。
四、金文典雅俊逸。蒋维崧先生的书法得天時、地理、人和之便,走的是一条学者书法的路子,学艺并重,他在古文字学、书法、篆刻、考证方面的学养使其大大有利于金文研究与创作。他以严谨的文字学家的态度去集金文,以篆刻家、书法家、美术家的态度创作金文,并不断从古玺印、古陶文、诏版、简帛中吸取营养,将金文书法的原貌重现在今人面前。
五、甲骨文的刀刻意蕴。蒋先生也時常临创甲骨文,他在充分尊重甲骨文原貌的基础上,能体现出用笔法来体现刀刻的韵味,这也许是他对书法脉络的贯通。
蒋维崧(1915-2006),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193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等职。
蒋维崧早年从师乔大壮学习书法及篆刻,后得到沈尹默的教诲。晚年以行书、草书、篆书为多,对古文字学造诣尤深,其篆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蜚声于海内外,其书法颇具学者风范。
哪位书法家的钢笔行草体好看?
哪位书法家的硬笔书法好,说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欣赏角度不同,适应口味不一。市场上的字帖更琳琅满目,参差不齐。以自己多年练习硬笔书法的感受,浅谈几点;
一、当今硬笔书法知名的如:顾仲安,卢中南,田英章,司马彦,沈鸿根,钱沛云,吴玉生,丁谦,荆霄鹏等。他们的书***底深厚,各有特色,都很值得学习。
二、市面上见到的字帖,田英章,司马彦,吴玉生的相对多些。当然了,也有一些不太知名的书家,字也很不错。其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的,不规范,要引起注意,切勿上当,也易让学习者走弯路。
三、笔者认为,选字帖要根据自己已形成习惯和字形来确定,选一些相近的,自己比较喜欢的字体来练习,这样写起来舒服顺手,提高也快。
四、本人比较喜欢顾仲安的,他可以说是当今硬笔法界一哥,字很规范,线条秀美,结字合理,书写流畅。吴玉生的字也很好,玲珑剔透,看上去很是舒服。钱沛云的字大气,豪放。
五、总之,选字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用,切忌任意选择,以免少走弯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作品欣赏艺术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作品欣赏艺术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