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漫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漫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两幅书法如何?
谢邀!
第一副书法的功底深厚,继承了古法的笔意,有自己发挥的特长,注意发挥,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坚持!
建议注意一下墨色的变化!
第二幅,行楷结合,颜体赵体结合,写的厚重大方,有自己的风格!
建议,在章法笔法上有所体现,墨色也要有变化,使一副字,通过章法笔法统一协调起来,欣赏有味道!
这两幅书法均为小楷上乘之作。
我对小楷也是初学,说不出多少道道,但,仅凭己学的直觉,这两幅作品从神***,气韵和形质上都十分优秀,不是一般人所写。
书写小楷,历来讲究意趣和韵味。所谓“意”,我理解一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境界(立意),二是指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精神境界(书意)。以上两幅小楷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给人清雅幽静的意趣,仔细品味,意趣盎然,隽秀耐看。尤其是第一幅,取法是谁我不知晓,但其精巧别致,削繁致简的结体,劲挺果绝,独具匠心的用笔,使整幅作品览之耳目一新,气韵温籍,神***奕奕。基本达到了书者的审美意趣和书写意境的高度统一,是一幅难得的小楷佳作。
第二幅作品似有赵孟頫的书意。小楷就怕拘束,贵在灵动自如。书者能将楷书当成行书写,从容自然,厚重朴茂,笔力洞达,不失为一幅好作品。
实事求是说,两幅作品相比较。第一幅无论是从书者笔墨功力上,还是其审美意趣上都要高于第二幅。
此为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诸位指教!
以下为本人书法习作。
第一幅作品为楷书加入了行书笔意,初看之下并不精艳,细看一下字字都有古人遗韵,可以看得出来书者刘松林老师的深厚功底。但有一点,我个人觉得这幅作品,纵向的字与字之间安排得太密集了,一点气都不透,给人压抑之感,远观就像一根根墨条样。
相比第一幅,我更喜欢第二幅。落款者为枕云山房主人高X棠老师,典型的赵孟頫风格,用墨饱满,结体优美,落款的小行书也很漂亮。当然了,和赵孟頫比肯定还有差距,但是相比当今很多不求传统求另类的书法作品要好很多了。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若说的不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刚开始写小楷两个月,想问一下老师们该怎么练习?
两个月能将小楷临到如此程度,确属不易。你贴出的《赤壁赋》较为模糊,看不清,从你临的《宣示表》来看,已基本具备钟字的特点。
对于小楷的学习,我说几点看法。
1、小楷对笔法要求较高,须有一定楷书基础。
小楷虽小,但五脏俱全,其笔法尤其精到。上面有某达人在回答此问题时,提出学习小楷时应学二王手札来提高笔法,对此说法我只能哈哈。恰恰相反,很多书法名家是主张学习行草者,应通过练习小楷来使笔画更加精熟。
一般而言,学习楷书应从唐楷入手,小楷亦是如此。唐楷规律性强,容易入手。
但此处有个悖论,钟繇写《宣示表》时,并不知道其后世唐代的笔法,可我们学了唐楷,不自觉地会以唐代笔法写下魏晋楷书,所以我们现在常见很多人写的比钟繇“漂亮”,但却没了钟繇的古拙质朴。
所以我们学习了唐楷,又要从唐楷中跳出来去买魏晋小楷,这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
2、学习书法,取法风格先宜统一,而后吸收诸家长处,广***博收,方能写出自家特色。
两个月之内,你既学《宣示表》,又习《赤壁赋》,有点类似上穿西装,下穿布鞋,各具风格,却难融会贯通。
钟繇传世作品虽风格略有差异,如《宣示表》偏工稳,《贺捷表》显率意,《墓田丙舍》更流动,《荐季直表》则尽显天然,但总体而言隶意浓厚,古朴天然,而点画多样、天然生动是钟字最突出的特点,全面临习钟繇的各种法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钟字。
苏轼论书:“小字难于宽绰有余,大字难于结密无间”这句话,点出了小楷的关键所在!
小楷更要注重结体,这是我个人的体会。特别是练习赵孟頫的《汲黯传》,有时就如同在写大字一般的感觉。
其实小楷在不同时期也有各种风格,魏晋善态,如钟太傅的《荐季直表》、《宣示》王会稽的《黄庭》、《乐毅》等帖,结体茂密,朴实古雅,推崇的是自然之美,因此练习这时期小楷切忌“刻意”,笔法须做到“笔笔断而笔笔连”,结体似欹还正,章法意出规而笔不逾矩。然而,做到这些又都是以“刻意”地熟练为前提的,所以学习魏晋小楷需要掌握“度”,一个让人不会产生“混乱”的度。
唐小楷比较宽泛,也比较善“变”。基本上凡楷书碑帖都可入小楷。作为学习重点,其***殊的是“写经体”,这种带有浓厚“六朝”靡漫之态与大唐金刚虬举的书体,是日本书法的“奠基”。如希图在变法和笔力上有所破茧,可下点功夫。
宋代基本找不出哪些可以学习的小楷,只南宋姜白石善可一仿。却可在五代里寻摸一下,如林逋、杨风子、李建中等。五代书法要品味,不须多练习,能把五代书法静谧、沉厚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无疑提高了几个档次。
赵孟頫小楷善韵,并覆盖了整元代,他的小楷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低级到高级演化全有,可以汲取所需,亦可全盘照搬。
明清小楷善意趣,文征明是平民文人的意趣,祝枝山是古拙意趣,唐晋生是风流意趣,至沈、周及其他则小酌即可。
清代小楷除了“馆阁”,总体是一个“怪”字。黄道周、石涛、董其昌、查士标、永瑆……等不胜罗列,但众口难调,很难符合大家口味。个人喜黄道周笔锋,以隶草入小楷,古朴钝拙,很有个性。
有人评小楷难于大书,有一定道理。但古人多为尺牍批书,以小楷是常态;今人多为盈尺大字,故感难于蜀道。
学习小楷,贵在通透,亦难于结体。专于精,亦要博于广,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亦难,惟博文强记也!
【临池管窥】谢谢浏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漫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漫字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