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行书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行书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是我们中国先祖创造的一系列流传下来的文字,以秦朝一统六国为分水岭,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这个文就是小篆,也叫秦篆。
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都是狭义的大篆。
他们的特点区别其实也很大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
籀文 是周代文字,是金文的繁化,也是现在广义上说的大篆。
一、别称不同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二、特点不同
大篆:
1、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2、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大篆,是青铜器时代就有的!大概在先秦早期,殷商甲骨文之后。在此期间,王朝为了祭祀,庆典等,在青铜器上作了文字,文字也逐渐规范化,代表做有《蛮公鼎》,《发盂鼎》,《散氏盘》等,后期的石鼓文也属于大篆。到了秦始皇时期,李斯把全国各地的诸侯国文字进一步规范,形成统一的秦朝文字,线条粗细差不多,结构端正,字形方整,从形成了小篆文字。从此,中华大地上不再有奇形怪状的文字,如楚简等。
从时间上来说大篆就是秦朝以前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皆用秦篆,即后来的小篆。大篆起源于甲骨文,西周时代最为流行金文大篆,金文是经书写、制范,再浇铸而成的文字。大篆相较于小篆节奏单调一些,小篆笔画更加圆润,结体略长,易于书写。
欣赏书法,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也算读书吗?
书法、美术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领域,历代传承,生生不息。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继承和创造,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产生了许多划时代的大家,产生了无数珍贵的作品。因此,看优秀的书法美术作品,不但是读历史,欣赏艺术,更是在熏陶心灵。要看懂书法美术作品,必须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要进夫“道”,这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现在的小学、中学都有美术课,大学有书法系,美术系甚至专门的书法美术学院,都是在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培育人们的书法美术知识。因此,看书法美术也是读书的一种形式。
欣赏书法、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也算读书吗?算,文以载道,艺也载道。特别是书法,书法本身是只能载"文",书法无法不载"文"而去表达其它不存在的书法,画符虽也用的文房四宝,但那是"画"来驱使冥冥之中的神鬼,与书法专门写给活人看,以教化人性的书法作品是"阴差阳別"。欣赏书法作品,实实在在就是在"读书",且这些书艺之作,都是书者专选的优秀名言或警句或诗词歌赋或是孔老二诲人不倦的三言二语或是莊老修心养性看破世情的无为淡泊每天之喝白开水就能活上八百年的大好事还有佛道二教多得很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苦口婆心的劝世文……,如此这般的书法(文字),欣赏起来不是在"读书"能是什么勾当?至于欣赏画作,那更比"读书"更上一个"读书"的档次,是文字无法表达或表达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语焉不祥,于是,画作便将那些稀里糊塗的"书"用图画给绘制出来给活人当书读。"欣赏画作"也当然"读书"是也。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动笔墨,后来又读了艺术史专业的“门外汉”(艺术无止境),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书法是有载体的,也就是文字,无论是前人作的诗词曲赋,或是自作诗词,乃至现代诗,都可视之为读书。山水画里也有很多題跋,都可以视为“狭义”的读书;
其次,更重要的是,欣赏书法或山水画,可以得到阅读文字难以体会的感受,这种感觉类似音乐,是一种气质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洗礼。以张旭的草书《古诗四首》为例,你体会到的是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又如狂风暴雨,酣畅淋漓;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是悲愤交加,大义凛然,嫉恶如仇,是自立于天地之间的伟丈夫的气概;山水画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宛如黄钟大吕,把大自然的雄伟、神秘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表现了出来;到了马远、夏圭,人们俗称“马一角,夏半边”则摒弃了北宋时的全景画法,在构图上追求奇绝、险峻,更注重画面里的趣味,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某些轻音乐? 历史上那么多留名的书法家、山水画家,其实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也正像是不同的音乐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不光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陶冶情操,寻找感情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书法、山水画怎能不算作一种阅读呢?
张旭《古诗四帖》
《祭侄文稿》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马远 《踏歌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行书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行书书法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