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漂亮手写行草书字体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漂亮手写行草书字体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何草书早于行书?习书不是常说先行后草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草书早于行书!
再更正一下学书步骤:行书与草书学习不分先后!
为毛?请听俺一一道来。
先说下书法发展演变史:书法从结绳记字后到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
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
由此可见草书是早于行书和楷书的,所以先学楷再学行后学草的概念不能说肯定是错误的,至少我们可以打破目前学书的一些常理。各种书体都有自身的笔法体系,既可独立又互相关联,简单的说从哪种字体着手都可以。择其好者而从之,本身就是件美事!
第一个问题:
1、草书的形成是早于行书和楷书的。它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狂草和小草。
2、任何一种字体在它成熟之后都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更加标准化,一个是草化。隶书的草化便是章草,形成出汉代初年。
3、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4、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楷书和行书差不多同时产生。
第二个问题:
1、学习书法到底先学行书还是草书,如果你已经练过楷书或者隶书,那么先学习草书、或行书都可以。有了楷书基础,朝哪个方向都好过渡。
2、楷书虽然出现最晚,但是楷书技法完备,无论在结构、用笔和章法都对书写者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它对书写速度要求不高,所以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入门最好的选择。
3、赞同小编观点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汉代是中国文字的分水岭,之前是古文字,汉以后称今文字或者叫(汉字),从汉代隶书基本延伸两种书体:一种是魏碑,一种是章草,文字的产生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用,当人们的书写速度跟不上思维的时候需加快速度,遂演变成了章草,东汉末年以后出现今草,或者说今草是章草的革新,书写的气息连带要比章草更加成熟。行书的成熟时期或主要发展在魏晋,以二王为代表。
书法字体的诞生是,先有行书,后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这个已经打破人们的固有观念了。
其实这个是先有手写体,那么就是行书,然后草书属于更艺术的字体,而楷书因为书写慢,起笔、转折、收笔都带有棱角,但是字体更端庄大方,属于一种类似“书面字体”或者官方字体。
现在一般认为楷书是基础,然后行书,也不算错,毕竟是正经的练字途径,好像即使知道了先行后楷,也得这样练。
习书法先学什么体与先有什么体是二个概念的问题。为什么常说习书法先学楷书呢,其实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楷书既容易理解(相对静止、相对规整的结构和基本笔划笔法)又包罗万象,而且比隶书实用。就如学习素描,一般都是从静物的几何体开始的,虽然简单,但是包含了形与光的一切要素。法无定法,所以大家没有必要为此争论。每个人的悟性慧根都是不同的。
楷书、行书、行草书、章草、今草书法学习中,如何协调好节奏、速度、情感三者关系?
先说行和草,行书要求书写前对字体结构胸有成竹,否则肯定写不好,然后就是熟悉你现场用的笔墨纸,换了不同了笔墨纸要事先熟悉一下再写,这样情感就可以自然的表达出来了。草书的要求就更高了(如今绝大多数是乱画),本人只是浅尝不敢乱评论。
至于楷书,已经被今人毁的差不多了,各种各样的笔法都是纯粹为了模仿而臆想创造的,楷书基本上表达不了什么感情,把握好节奏就好了,比较真实的笔法建议看看***建的视频。
学会提出一个好问题非常重要。楷书、行书、行草书、章草、今草,直接说书法就可以了。事实上,不光是这几种书体要注意他们的节奏、速度、情感,篆书隶书书体同样是需要注意这些问题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书法的学习中协调好节奏、速度和情感的问题。
对于节奏、速度和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中,节奏和速度是属于书法中的技法问题,而情感属于个人的天赋问题。
实际上,节奏就是有快的地方也有慢的地方,快和慢都是相互掺合的,难以分开的,这才能叫节奏。
因此,在书法上,节奏就是在该快的地方要写快,在该慢的地方要写慢。
比如,一个笔画,它是有飞白的部分,说明这个笔画行笔比较快,我们甚至必须通过对于一个笔画形态的分析,来完成对于这个笔画书写状态的推断。
因此,对于书法书写节奏的把握,这基本上是一个技术问题。
至于速度,我认为这本来就是构成节奏的一个要素。所谓节奏,就是速度不同的书写姿态的组合。这个地方快点写,那个地方写慢点,这就构成了速度上的迟速。
谢谢邀请。我是东望长安。先说写字的节奏问题。凡是人的肢体运动都有个节奏问题,有节奏才能保持速度,才能长时间的持续。过去年代许多文件要用手写,文稿要靠手抄,写字是一种工作,要长期持续,不出或少出差错,人又不至于太累,所以写字必须得有节奏,就象我们跑步和干活一样,要能够拿匀。如果想在完成书写任务的同时,还有要把字写的好看,同样要有节奏。有节奏就流畅自然,写出来的字就能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而自然流畅又是一切艺术的起吗要求。反过来说,你如果将有的字写的快,有的写的慢,有些笔画写的快,有个笔画却写的慢,这样就是无节奏,整篇字看着就不顺畅。人们谈书法常讲的行气,韵律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写字没有节奏,行气韵律便无从谈起。但是字的笔法是否好,结构是否漂亮却是另外一回事。通常人们说谁书法写的好,主要就体现笔法和结构上,合起来叫做法度,它是写好字的基础。凡是初学书法者,要先在法度上下功夫,把三千左右的常用字的结构和笔画写漂亮,将这个基础打得扎扎实实。这个阶段还不宜讲节奏,因为要把每个字写好,你得反复和字帖比对,笔画笔势你得揣摩,写字的过程自然会快慢不一。有许多初学书法的人,字写的歪歪扭扭,却将行气,韵律,章法等挂在嘴上,你单字都写不好,讲这些玩意就是舍本求末。过了法度关,再下功夫往熟练里写,熟能生巧,等到写字不用思考,信手拈来即能写的很好时,这时候自然也就有了节奏,同时流畅自然也就呼之欲出。再谈速度问题。古人拿毛笔办公,仔细看他们[_a***_]下来的书法作品和今天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字,是大不相同的。古人的字流畅自然,今人则比较做作。而今人把书法当做美术作品来完成,则处理得比较细腻。总之,速度和细腻是矛盾的。有了速度,失去了细节,有了细腻却无有自然生动。这个情况在古人与今人的楷书草书中都有表现。至于情感问题,本人认为,书法和绘画建筑有相通之处,有韵律和韵致,直接拿来表达感情,则特征不太明显。如岳飞写的还我河山,叫今人说来,应该写的剑拔弩张。可是仔细观去,并无金刚怒目的感觉,依然温惬秀美。总之,关于书法上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从古人和古人的墨迹那里寻答案较好。不可求诸与今人书法,因为今人的笔墨造诣和古人相比,着实是不足挂齿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漂亮手写行草书字体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漂亮手写行草书字体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