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代楷书字体的来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现代楷书字体的来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以前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而今大多人认为楷书是,为什么?请说明一下?
隋唐以前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而今大多人认为楷书是,为什么?请说明一下?
你的这个问题表述不是很严谨且牵扯比较大。首先,隋唐以前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以及今人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其次,现代因为以楷书为官方文字,学好楷书的好处比起其他字体来讲有着先天优势,所以从楷书学起的人数较多。
从古至今,学习书法一般是提倡从正体字开始学起。所谓正体字,可以理解为类似现代的规范字,究其原因乃其法度严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法可依能够使学书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上手。
正体字有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隋唐的楷书三种字体。在此处将隋唐楷书当作正体字是因为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已趋于大成,在隋唐以后的时间,楷书的造型基本没有改变,有的也只是书写风格的不同而已。
自古以来,懂书法的人都是极少数。现在社会上一些伪书法家,为了敛财,培养自己的信徒,误导不明真相的初学者,鼓吹什么“楷书无欺”……因此,有个别人认识出现偏差也在所难免。
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篆隶草楷行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篆隶和草书的诞生都早于楷书,难道它们不是书法?
当然,如果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作为,最好各种字体都应该涉猎一点,也就是说不必诸体俱精,但,应该做到诸体皆通。
如果是初学,在篆隶楷之间选择一种字体作为入门皆可。行和草书之所以不适合初学,是因为,这两种字体书法其它字体的“变体”(楷是行书的正体,隶是草书的正体),技法相对复杂,不易把控。
楷书是由隶书渐渐演化而来的,《辞海》解释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之所以被选作入门字体的原因有这么几个,一是书法的实用性决定的,在古代它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是传文达意,并不像今天书法只是作为“艺术”被束之高阁,因此字形方正规矩的楷书顺理成章的代替掉篆、草等不易识别的字体。二最主要的原因是楷书要求严谨,书写法则多,如能练好楷书,则能为其它书体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楷体在中国的书法体系里应该是有一种隐隐的王者姿态的,除了刚才提到的实用性外,跟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规矩方正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书法演变过程依次为: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出现的时期较晚,由隶书演变而来,兴于六朝。唐朝初年,楷书写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达到鼎盛。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主流。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另外还有易于书写,易于辩认,美观大方的特点。正因如此,现代书法学习提倡先练楷书有利于其他书法的学习。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萃,分篆、隶、草、行、楷五体。这些书体或古拙庄重,或丰伟肃穆,或流畅飘逸,各具风格特色。那么,哪种书体是基础呢?而今大多数人都认为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已无疑议。为什么隋唐以前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这还是因书法五体所产生与发展的结果所致。
中国书法篆、隶、草、行、楷五体所产生的时间也大抵依此顺序。篆体是最早的文字样式之一,源自象形文字的甲骨文、钟鼓文、石鼓文。隶书据传起源于秦,由篆书演变而来。草书形成于汉,在汉之前,无行书,楷书。楷书从汉朝才初具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才集大成。楷在这里是 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 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学书须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也有人以为,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规矩所束缚,初学应从魏晋入手,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这话也是赞成从唐楷起步,先结构稳健,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众书家皆赞同以楷书为基础,入门书法殿堂。楷书又分欧(欧阳询)、颜(颜真卿)、柳(柳公权)、赵(赵孟頫)四体。初唐欧阳询,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紧凑中不失疏朗,对后世影响很大。颜真卿的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用笔方圆兼备,点画清劲,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与严谨的结构。回答此问,愿与各位书法爱好者同鉴。
欧楷名字的由来?
欧楷名字因为是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而得名。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楷书的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楷书的形成不是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指隶书。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究根溯源,这样的转变倒是与汉字的书写载体有些关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代楷书字体的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代楷书字体的来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