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睦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睦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体指的是什么?
七体 [qī tǐ]
人体的眼、耳、口、鼻七孔。
《国语·郑语》:“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 韦昭 注:“七体,七窍也。”
事物的七个部分。
《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詘以辟刑僇,纤嗇省用以备飢饉,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仪礼·士冠礼》“三醮有乾肉折俎” 唐 贾公彦 疏:“或为豚解而七体,以乾之,谓之乾肉。”
指沿袭 汉 枚乘 《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由是遂有‘七’体,后之文士,仿作者众, 汉 傅毅 有《七激》, 刘广 有《七兴》, 崔骃 有《七依》。”参见“ 七发 ”。
七体 [qī tǐ]
人体的七窍,包括眼、耳、口、鼻。
《国语.郑语》:「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文体名。起于枚乘的〈七发〉,其后文人竞相模仿,遂成「七体」。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陆机的〈七徵〉等。文尚骈丽,但造字遣辞与连珠全篇四六不同。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
七体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
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发”
汉字的字体经过了六千多年的变化,共产生了七种主要的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
怎样欣赏《十七帖》?
《十七帖》作为一件草书的作品,在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以章草为主体书风。说明《十七帖》是从章草体内演化成今草的重要过渡代表作。因此,欣赏它必须了解《十七帖》的历史背景。然后呢才能从局部出发(笔法、笔势)到整局(章法、意趣,思想)的观赏,学识、修为又相当重要。
首先《十七帖》是在章草的完善时期出现的,有必要认知章草
- 章草与今草稍有出入,而差别不大。章草也很美观
《书学概论》云“倘徒以今草时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将不可言。”
- 相传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见索靖所书碑,去数步而复返观之,往来多次,铺席宿旁,三晚方才离去,可见章草书法之精妙。
注索靖《出师颂》
- 西晋陆机《平复帖》最奇古,与索靖《出师颂》齐名,笔法圆劲,一派篆籀笔意。
- 此作品也是章草过渡到今草时的标志性草书,与魏晋残纸书牍相近。
- 《十七帖》正是其成功转型后的草书作品。
- 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内容为王羲之的信札,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347――361)长达十四年之久,是探习王羲之生平与书法的重要资料作品。
在章草向今草(小草)演变过程中,王義之功不可没。《十七帖》就是其成功转型后的草书作品
欣赏《十七帖》既知其出处历史溯源,接下来就从笔法,笔势,章法上理解
- 其草法在章草基础上删繁就简,使草法符号趋于简约流畅,省去章草典型波磔笔画。
- 笔势上更加自由,连贯。牵引,势导,结体夸张不失法度。意趣丰富,形态美妍。
- 章法上打破章草字字独立形式束缚,以上下字体势相接、虚实相生,行气贯通的章法形式。
-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质的艺术审美,艺术内涵。
- 没有多年的笔耕不辍,学识的上进,难以从理性至灵性的感悟与探悉。
- 而博学多识,利其器功夫在外的反复探索,难以上雅正典堂。
- 历史与今时的“绞肉”,朦胧后醒悟,才明白书法的本质,意境。
总的来说,不管是欣赏《十七帖》也罢,还是其它历史经典作品,多年的学习沉静与勤笔,文化修为,炼化心得。做到这些,才能算是真实意义上的欣赏,赏研作品。
《十七帖》并非只是十七幅作品,它是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实际上是汇帖,主要是王羲之辞官归隐后写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信札,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年—361年),时间长达14年之久。《十七帖》共29札。
郗司马帖(局部)
《十七帖》全部法书目录: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欣赏《十七帖》,不能仅仅从书法角度入手,还应该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现状,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欣赏《十七帖》。《十七帖》是书法法度与个人情感的巧妙融合。
《十七帖》内容多而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王羲之形象。王羲之多愁善感寓于一身,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圣人”。主要包括:对朋友不解的无奈;对年老的忧虑;对无缘会友的惆怅;对亲友逝世的悲痛等。
《旃罽胡桃帖》
《十七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上的突出成就,是王羲之著名的草书代表作,古人对《十七帖》评价很高,宋代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云:”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王羲之作为“书圣”,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品佳作, 黄伯思视《十七帖》为这些佳作中之龙,可见《十七 帖》的地位之高。是唐宋以后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全帖行行分明,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字于字之间行断神续,行气贯通。用笔方圆并用,婀娜之中显刚健,婉媚之内透遒劲,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展现出温润、流美、俊逸的艺术风格。
《十七帖》内容多杂,书写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每幅作品的风格特点不尽相同,还应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欣赏!现举一例:
欣赏书法作品,首先吸引眼球的是作品的形态。尤其是刻本拓片,只有喜欢它的外形,进而再往深层的地方探寻。不论是《十七帖》还是其它作品,外在的形质吸引不了你,便无往下细看的欲望。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周抚的一组书信。以开头"十七"二字命名。全卷二十八件草书,一件小楷,前后相距十四年之久。现存的《十七帖》为宋拓本,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小楷注译在侧边。《十七帖》中的《逰目帖》和《远宦帖》有唐代的墨迹拓片,是学习研究王羲之草书用笔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
用笔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想得到的。要想获得笔法,就要细致的观赏,研究每一个细节。书法欣赏除了笔墨之外,还有作品的文字内容。从文字内容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因《十七帖》是信件,最能体现出王羲之当时的情绪。从《逰目帖》和《远宦帖》中可以看到,写《逰目帖》时的愉悦,允满了对蜀地山川之美,峨眉、汶嶺的向往。字体妍丽,用笔精巧。而《远宦帖》则是因夫人深患重病,忧心如焚。烦乱的心情一览无余
刚好我最新制作了专栏《规范的草书,从十七帖开始》。对每一帖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知道了用笔,欣赏起来就会有不一般的认识和收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睦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睦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