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道德经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道德经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楷书文怎么写?
我和其他几位洋洋洒洒的介绍王羲之笔法传承的回答者不同。我觉得提问者是不是想问,按照王羲之的笔法,“文”字怎么写?
提问的人啊,千万不要惜墨如金啊!你不说清楚的话,是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的!
兰亭序的这个“文”字,起笔三面换,然后用一个移位折笔向斜上写横。收笔的时候,有一个调锋的动作。先把笔锋收回,把笔芯拉直,然后再次出锋。再写撇。撇到终点,有一个明显的提转牵丝的动作。目的也是为了调锋。免得笔毫纠缠。提转后接捺出。这个字的捺笔没有出锋动作。
如果提问者不是我说的意思,请忽略。
前辈们的手艺不敢说什么,但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更偏爱欧阳询,赵孟頫的小楷,现代的书家,如经常在头条看到那些正儿八经的楷书,灵活生动又漂亮。每位书家各有千秋,好不好看,视觉不同。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是对王羲之的至高称谓。但是王羲之的楷书同样精妙绝伦,王羲之的楷书,经典代表作有《黄庭经》,《道德经》《乐毅论》等,并且都是刻本拓本,没有墨迹本传世。
要学习王羲之的楷书,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钟繇,他被尊称为“楷书鼻祖”。王羲之的楷书就是师法钟繇,并且在钟繇的基础上去其隶意,变古朴自然为妩媚遒劲,完善楷法最终形成精妙绝伦的王羲之楷书风貌。
同时,王羲之的楷书与唐朝名家褚虞欧颜柳的楷书相比较的话,王羲之是自由舒展,古朴自然,没有唐楷那样森严的法度,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遒劲风格。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旷之子,导之侄,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採择众长,备精诸体。小楷尤工,已脱去钟繇隶意,雄逸俊雅,变化生动。其小楷代表作有《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乐毅论》《孝女曹娥》等。
《黄庭经》
《黄庭经》,原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王羲之所书的这卷《黄庭经》,即指《黄庭外景玉经》。
《黄庭经》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1)重点论述的问题有:强调吐纳行气;勤于咽津滓海,时时保精、固精;永持恬淡无欲;巩固守一之法。
(2)论述长生久视之道,分别论述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了修炼得法,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
(3)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
(4)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唐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在硬笔书法中,什么是笔意?用行书的笔意写楷书是什么意思?
笔意、笔法、笔势,被认为是书法的三大艺术硬核。笔意是指书写者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形成的个性风格和意境情趣。硬笔书法亦如此。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句话有着很强的辩证关系,主要的意思就是,写行书也不能太随意,要有楷书一样的法度规矩,点画位置关系应具有楷书一样的稳定性;写楷书则又不能太过教条,应力求洒脱流畅,具有如同行书一样的呼应关系,点画之间应注重承递照顾。
用行书的笔意写楷书,就是避免楷书的书写成了“流水线上的模具产品”,机械、生硬、无灵魂,每个笔画都是雷同的,同样的偏旁部首可以粘贴***到具有相同偏旁或部首的不同的字上。个人的理解是,楷书还是要多一些灵动,节奏感要清晰的体现出来,点画线条之间要突出承接映带的关系,从而形成通贯的气势以及生动的韵味。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感谢惜福长乐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笔意?
笔法、笔势、笔意,这是书法三要素,笔法是最具体、最基础的,笔法表现出来的是点画的力度和形态。笔势是在笔法精熟的基础之上,自然产生的点画之间的动态呼应和相互联系,也是比较具体的。而笔意则属于抽象的,是书法家长期从事书法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格、意趣、气韵等等,它的根基是笔法和笔势,它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说起楷书,我们的印象就是唐楷,而唐楷大部分都是碑版楷书,以楷书写碑,往往都是墓碑、或者佛教的***一类的,这些内容和使用的场合,都要求书写者不能随意,往往都比较谨慎,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另外,唐楷因为是碑版楷书,因此实际书写的点画之间的笔势,很容易被破坏了。所以,写碑版楷书写得多了之后,就很容易陷入板滞的陷阱里。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因此,写碑版楷书比较多之后,往往会把楷书写得比较死板、呆滞,这个时候如果能增加一些行书的笔意,楷书就会灵活很多。学习行书当中的点画顾盼、呼应,把这些加入到楷书当中,楷书自然就会“活”起来。
唐孙过庭《书谱》中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也是在说,写楷书如果不精通点行草书,那就不属于“翰札”书,不属于自然书写的楷书。
我们去看看赵孟頫的楷书,就会理解什么是楷书里加入行书的笔意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德经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德经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