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怎么练成楷书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怎么练成楷书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功底硬了就能写好草书吗?
楷行草的笔法是相通的,注意不是相同。楷书写好了,不会写行草,说明楷书的笔法不对。很多人楷书看似不错,其实只是画字,描字。这样的笔法想写行草自然不行。
很多人问,楷书怎么过渡到行书的?有这样的困惑,说明楷书笔法没有写对。
同样,理解了行草的笔法,你再写楷书,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楷书与草书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书写楷书时注重肩架结构,无需讲究过多地注重章法且笔划变化小;草书则不然,草书讲究是变化是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之行之间讲究的是大小左右的呼应,注重做到知白守黑,也就是说草书的章法大于结字。当然草书的笔划、转折也十分重要,所以才有了"草圣最为难"之说。对否?请高人指正。
关于“楷书功底硬了就能写好草书吗?”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的学书经历来谈一谈:
笔者认为:楷书和草书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楷书是学好其它字体的基础。楷书功底硬了也不一定能写好草书,楷书写不好的草书也一定写不好。
蔡襄说:“古人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楷正。”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在书法上有造诣者无一不知楷书对行草书的重要性。
如古代的张旭、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智永,现代的启功、欧阳中石、林散之等人既是草书大家又是楷书大家。他们大多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犹以行草书见长。
张旭既是狂草书家,又是一位极好的楷书大家。他的楷书《郎官石记》的艺术水平相当惊人。毛泽东以大草著称于世,然而他的楷书也令人折服,其楷书《离骚经》便是例证。
楷书功底硬了不一定能写好草书。
首先,草书的起源要早于楷书。最早的草书是由隶书演化而来,这就是章草。当时的人们为了书写快速方便,取其大略,逐渐约定成俗,形成了法度森严而简约的草书。我们从出土的汉简中可以看出其形成的脉络。这也是很多大家提倡学习草书,要从篆隶入手的原因。楷书的形成在汉末至两晋时期,晚于草书。
其次,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书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可见,写草书用楷书的写法是不行的。要想写好草书,要在字法上下功夫,既要惜墨如金,又要笔笔到位。
再次,楷书由于单个独立存在,字与字虽有意连的趋势,但不明显。而草书字与字之间,既有实连,又有笔断意连。这在章法上,草书比楷书要富于变化。
因此,楷书写得好不一定草书写得好!
当然,楷书写好了,欣赏水平上去了,有助于草书的提高。
楷书功底硬,证明书之法度精工,但不证明能写好草书。而楷书未精工,草书之点画缺失丰腴性,草贵达情之抒胸臆。
故写草书必有性情意气,通俗说有丰富的情怀,草体简便,有草法符号,草的使转为情感的起伏,因而一笔一画隐遁笔锋之流变,其中展示形态不同点画,字体现出形神具一之貌。
创作草书为了无谨饬之法,不兼带正书,因为楷以点画作为字的形貌,但使转则有书者之秉趣之味,草体中点画有或无、多或少彰显书者个性有异,因此草书使转之线为特征。离开使转不成草书。
因此写草必有离开楷书点画之固法,需要破开点画,拉成线条而随心性纵横使转。或柔或刚,或急或缓,草书字体回环交错形式不同,而大体上与楷篆隶行有贯通,相互联系,圆转则与篆线有关,顿挫与楷隶有关,情性与形书有关,综合之法寓草书之点画内,丰腴是也。
由此意法相承,情与法结合而成草体。
行草与草书接近,行草为形书之一,形书有楷、隶之形法,故草书依行草之体之夸张,加之简便草符,便成草体。
回到命题
楷精工,无情性,不成草,能草者,法不臻则草无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怎么练成楷书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怎么练成楷书的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