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淳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淳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时期都有哪几位流传后世的书法家?都有什么理论或者书法代表作?
两汉时期留世书法的书家有几个,有何理论著作与代表书作?
张芝的作品《八月九日帖》
张芝尺牍,章草六行,又名《秋凉平善帖》,书法古雅。
郭香察的《西岳华山庙碑》,汉碑,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七字,额篆书题《西华岳山庙碑》六字,
蔡邕《九势》《笔论》,东汉陈留圉人,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书画,尤以隶书著称,
东汉蔡琰(蔡邕之女),字文姬,博学多才,精音律,擅诗文,五言《悲愤诗》为其代表诗作,工书,笔法得其父传而师之钟繇
两汉碑流世深广,
先说书论: 萧何最早提出书法理论的人。崔瑗《草书势》(已失传),赵壹《非草书》,曹喜《笔论》,蔡邕《小篆赞》《大篆赞》《隶书势》《笔论》《九势》,索靖《草书状》。
书家: 汉碑只看到“仇靖”的名字,
章草: 杜度,崔瑗,张芝,皇象,索靖,崔寔
隶书: 陈遵,师宜官,梁鹄(曹操特喜爱他的书法),邯郸淳,刘德升(相传行书是他所创),左伯(善做纸),蔡邕(创“飞白书”),韦诞(精题署)。
今草: 张芝。
《冠军帖》
汉代是汉文字整理变革发展时期,汉代书风承前启后.蕴古开今。居主导地位的典型书体是隶书,隶书从西汉开始逐渐摆脱了篆书笔意.至東汉隶书艺术臻于鼎盛.碑碣之风流行.优秀书家大量涌现.各种隶书异彩纷呈《张迁碑》.《鲜于璜碑》遒劲凝练,《礼器碑》.飘逸秀美,《曹全碑》中正平和,等等一不而足.数不胜数。东汉时期有张芝尊为草圣之称,书家蔡邕創造了飞白书体,钟繇尊为楷书鼻主至今仍被推祟备至。
明代时同为“吴中四家”的陈淳与文徵明,为何关系并不好?
陈淳确实与文徵明关系不和,这与陈淳的经历以及两个人的性格有关。
文徵明长陈淳13岁,与陈淳的父亲关系不错,陈淳从小就听父亲的安排,受业于文徵明。只是在陈淳3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陈淳性格大变,厌弃俗世。开始变得放荡不羁,贪酒好色。
那么,文徵明是什么样的呢?
正所谓字如其人,文徵明的小楷最为人称道,在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的美誉。看看文徵明的小楷作品,就能明白,他是一个严谨的人。
上图是文徵明82岁所抄录的《归去来兮辞》,潇洒自然,精细严谨,无一懈怠之笔。
当严谨遇到不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结果是,这样的陈淳是文徵明不能接受的,他们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再后来,他们一个在苏州,一个在北京,没什么机会见面,就基本上没有了往来。不过,陈淳虽与文徵明不和,但跟文徵明的两个儿子文彭、文嘉关系不错。
其实,换个角度看,陈淳的性格变得放任,也不全是坏事,这至少让他的书画风格有所突破。
如何鉴赏一幅书法作品?
本人认为书法作品的鉴赏大致分为俗赏和雅赏。
所谓俗赏,即为对书法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群体,又称为大众群体。他们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和评判,大多是从正常人自身的审美基因而直接得出结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几千年來,俗赏给予了很好的推动和发展。俗赏就是凭感觉,凭直观去判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着很舒服,感觉很好。这种鉴赏既是最原始最直白的鉴赏方式,但从审美基因中生发出来的亦不乏真知。这对书法作品的推广和流传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所谓雅赏,即为对书法作品有一定探讨,研究乃至一定认知度的欣赏。又称内行鉴赏。从临帖到创作,从线条质量(即线质和线性)到用笔,用墨,用情,用趣,用速,用气等书法元素的运用,逐一去细细的推敲和品味。最终对一幅书法作品水平作出评判,即为雅赏。
本人认为,能够达到雅俗共赏,即为好作品,即为能够流传的,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为此,艺术家们均以雅俗共赏,作为其作品的艺术生命。
一是看笔画。笔画是指构成单个字的横竖撇捺点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我们练字的时候老师有时会说,你这个字这一笔写的很好就是这个意思。不同书体之间,笔画的特征不同,如篆书和楷书笔画规整匀停,而行书草书的笔画则富于变化,如何去领会笔画的线条、形状和态势,甚至写出神来之笔,关键还是在于多看多想多练。
第二个层次是看间架结构,术语称“结字”,就是指字的点划安排与形式布置。与其他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在小学老师就会讲,哪个字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上中下、全包围、半包围等等。不同结构的字应该结字方法也不近相同,但要做到结构合理,应该达到前面提到的结字的十条标准,即:平正安稳、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稳定、修短适度、疏密匀停、争让得体、映带照应、参差有致、虚实互成。
第三个层次是看章法。章法包括布局,字与字之间的变化,行距,留白,落款以及钤印等。如果说前面看笔画和间架结构是以单个的字为整体的话,那么看章法应该上升到整幅作品的层面来。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作者如何根据字数来安排行数,如何安排不同形态的字来使得作品富于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落款来控制留白等一系列问题。
书法鉴赏,不同于书法欣赏。欣赏是一般层次的大众化的行为,而鉴赏,是上升到书法理论高度的品鉴。
那么怎么品鉴一幅书法作品呢?我根据自已的学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一下。
所谓笔法,就是书写点划和结字的方法。一幅作品是否能体现出“中与侧、逆与顺、藏与露、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的用笔转換和丰富变化。
所谓墨法,就是看用墨能否浓与淡、枯与润、薄与厚行使有序、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和谐共生,相映生辉。
同时还要审视用笔的节奏变化,书法是线条的音乐,特别是草书更能体现这一特征。人们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能给人带来强烈律动的心灵体验。这种心灵体验应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又一村”的审美意味。
布局包括结字、行气、章法。这三者有一致的形式因素、相通的审美定位。具体来说 ,就是看结字的欹与侧、行气的连与断,排布的疏与宻、大与小、整体的主与次、违与和的关系处理能力。而违与和也是品鉴其布局的最终标准:和而不同,形态各异;违而不犯,多样统一。
南北朝书论家王僧虔名言:“书之妙道,神***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可见神***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一幅书法作品的品格高低,是其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鲜明与否决定的。具体要从情感力度、精神气质、风度上去分析。
神***这部分的鉴赏,上述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个梗概,其实每个名词背后都还有一大堆理论的支撑。限于篇幅再不展开。
总之,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形神兼备,形美神足。而鉴赏就是领会它的体势,捕捉它的神***,进而升华为理论,然后再反馈给书法的创作实践,使其艺术性更丰富完善。
愿我们以此共勉,真正把书法鉴赏的方法掌握到手,为今后的书学水平提升再添一个奋飞的翅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淳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淳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