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黑笔硬体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黑笔硬体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自制识字卡片?
家长可以找一些如同名片大小的硬纸片,用毛笔或粗黑笔写上工整的正楷字就行了。现对自制识字卡片作几点说明: (1)卡片及卡片上的字不能过小。 (2)卡片上的字一定要写端正 孩子刚开始识字,辨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是很弱的,即使大人有意写错字,他也会把它当作正确的来记忆,因此一定要写正规的楷体字。有的父母可能不会书写楷体字,那起码写时要注意“横平竖直”,也可以用电脑打印出正楷字,再帖在卡片上。 (3)字卡正反两面的字在意义上不要有联系性
五大书法家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巡查河东时,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李隆基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
米芾的故事: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吴昌硕的故事:吴昌硕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久即于兵乱中死于饥病,后于29岁时续聘菱湖施氏夫人。育有子女六人。吴昌硕早年生活饱经忧患,17岁时因兵乱随父出逃,甚至有过几乎饿死的苦痛经历。这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吴昌硕失去了不少骨肉至亲,这使他更懂得家人亲情的可贵,所以吴昌硕成家后的家庭生活是温馨而和睦的。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历史上有关书法的故事很多,这里挑一个关于王献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话说王献之从小聪颖过人,喜欢把笔弄墨。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学着老爸王羲之的样子临摹书艺。
可是还没学几年,他就自认为写得不错了,甚至,他还天真地认为其字可与父亲相比了。
有一天,小王献之趁着父亲大人不在,走进父亲的书房,发现书桌上有一些刚刚练习过的字……小王一时兴起,提笔就写了一个“大”字。
等王羲之回来后,他看到桌子上的“大”字很是惊讶:难道是昨晚喝醉了乱写的?还是近来功夫退步了这么厉害?
思忖间他提笔在“大”下面加上了一点,变成“太”字……这下才发现整体结构比较完整一些。
在一旁的王献之则暗暗窃喜,父亲居然没看出来……随后,他偷偷把字拿到母亲那儿去炫耀。母亲大人看后,果然夸了这个“太”字:我儿呀,你写字进步很大!可是,写来写去,也就只有这点像羲之呀!
这就是注明的“只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王献之听罢,不禁惭愧至极!从此,更加发奋学习,果然成为唯一一个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小王,王羲之与王献之史称“二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黑笔硬体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黑笔硬体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