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命之光楷书字体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生命之光楷书字体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孟頫楷书作品中最好的是哪几个?为什么?
我尊重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去崇拜哪个人。我尊重人,是因为他向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不是去崇拜谁是为了去得到什么利益。每个都有不足之处,我取其之长后,又去取其之长,争取自己能对社会有点贡献。
赵孟頫(1254_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人,他是宋朝宗室的后裔,入元后任翰林学士承者等职,封魏国公,谥“文敏”。以书画擅名,诸体具精,字体圆转秀逸,人称“赵体”,著有《松雪斋集》。
《胆巴碑》是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书于元延祐三年(1316)。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史上,在赵孟頫之前,楷书能称某体者唯有欧体、颜体、柳体,这三家皆为唐人。赵孟頫师承二王,探寻晋人笔法,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其书亦被称为(赵体)。
《胆巴碑》清劲遒美,纯用自家笔意,点画顾盼,无一失度,是一件难得佳作,也是传统楷书中的精品。
谢邀。赵孟頫作为有元一代的书法领袖,在中国书法史上不仅以雍容平和、不激不厉,形聚而神逸,深涵魏晋风流倜傥之韵致的行草书独领***,而且以“赵体“紧随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之后,名列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对以后的楷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赵孟頫遗留于世的小楷名作有《道德经》,《洛神赋》,《汉汲黯传》。其特点是笔划精到,结体严谨,能在稳重劲健的笔势中,盎然尽现活泼姿媚、流便洒脱的书风神彩。他的小楷成就得力于二王的《乐毅论》,《黄庭经》和《洛神赋》。并兼收钟繇各帖,融法度森严与萧散自得于一体而备极法则。他的书学好友鲜于枢评之日:“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赴孟頫的大楷也很出众。传世名品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仇鍔墓碑铭稿》等。其大楷初从钟繇、智永取法,以晋人真行相通之笔法。拚弃颜柳提按顿挫之习。进入中年后掺入李邕用笔,其书愈发峭拨飞动,卓然立于唐贤之后,遂成为为中国书法楷书第四大家。所不同的是唐楷以碑胜,端严峻利;赵以帖胜,流便峭媚。唐是阳刚的,赵是柔美的,并对元明两代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感谢邀请:
赵孟頫占我国四大楷书之一,他能从楷书鼎盛时的唐朝争得一席之地,确非易事。赵体楷书多为神品已经得到公认,当然,仁者见仁,个人的喜好有差别是难免的。但赵吴兴的字就是好,那是谁都不能否认的。我很喜欢赵赵***的这样几个帖子。《杜甫秋兴八首》、《三门记》、《妙严寺记》、《真草千字文》、《寿春堂记》、《汲黯传》、《道德经》。那么作为能在唐楷之后的又一座楷书大家,其楷体书好在哪里呢?
这是赵孟頫28岁时写的。《杜甫秋兴八首》赵子昂在四十年后又见到了自己的这个书作,在后面又题了字,款署:“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当时的作者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离他被推荐进京还有两年的时间。我看到真是惊讶不已。在他那么年轻时就写得这么出神入化真是难得。他此时正当盛年、心事拿云、挥斥方遒。笔画美姘细腻,婉转丰腴,结体端庄秀媚,圆润清丽,舒展平和,让人感到了作者的精神轻松旷达,气定神闲的愉悦状态,其疏朗俊逸,明快潇洒的神态跃然纸上,它的美真是能让人有一种眩晕的感觉。这时期的书法特点就是美艳柔媚,姿态妖娆。
赵孟頫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迹,在众多传世作品中,晚年作品最能代表赵楷书风的又以《胆巴碑》最为精彩。他63岁时所书的《胆巴碑》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大意是说书法中的笔法与字的间架结构的关系。他的字结体前后经历了40多年的变化,就是他这段话的很好佐证。到了60多岁时,岁月的风霜已经磨平了他的凌云壮志,世道的坎坷已经让他历尽了人间的沧桑。在书风上,已经是人书俱老。这时的《胆巴碑》已经没有了丰腴润美,而是法度谨严,笔意雄强,顿挫有致,筋骨毕现。温驯典雅的气象被铁画银钩所代替。用笔上“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已非年轻时书作所能相比了,达到了“精奥神化”之境界。
赵孟頫一生是不幸的,同时他一生又是***的。
作为北宋皇族后裔,宋亡前,他几乎临遍诸家名帖,尤其对二王书风下功夫最大,弱冠已成名。宋亡后,他大量抄写经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他也是抄写***最多的书法家。
年少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他的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很多名家真迹的陪伴下,他少走很多弯路。
不幸的是,尽管皇族出身,但投元后,在元朝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他在社会上仍是下等人身份,被世人所不耻。
人生角色的变化,促使他放下名利,把书法当成生命中的情感调节器,与夫人管道升抛却红尘的险恶,更加醉心心于书法,书法水平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从他留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诸体皆善。
从楷书来说,他留世有《道德经》《金刚经》《法华经》《胆巴碑》等。
从行书来说,有《洛神赋》《出师表》《心经》《兰亭十三跋》等。
从草书来说,有《论述贴》《北陇耕云》《相州昼锦堂记》等。
无论哪种书体,在同一个人笔下都是一脉相承,带有书法家的个人气质,笔法相通,章法相近,很难说出好坏。
正书和楷书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有的人对楷书的功夫很在意,而对隶书、篆书不在意?
个人认为,正书与楷书可以相提并论。心正,笔端,字的结构正,统称正书范围。真书,包括彖,隶,楷书体。所以,正书与真书,义喻相近。至于彖,隶书为什么当今社会学的人更少,因为这两类字体与实际生活中,关系不是很大。一是难认,二是书写的速度较慢,难于求之有更大的变化。
楷书:在现代人的理念中只是正书或印刷体,其实不然;“楷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书法作品,意即楷模之书;二指与篆,隶,草,行并立的书体,又叫正书,真书。
“楷书孕育于隶书之中,在隶书的影响下独立出来,成为中国汉字的最终定型形态,是汉字书写形式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最完善的字体”。
我们当今日常虽已不大实用篆,隶书,但作为创造审美的书法艺术性,仍是一重要追求,且:符合当今时代书法艺术价值和审美的高度统一。
两者有从属关系,楷书是正书的其中一个书体。历史上一般将书写规范的官方用体(如篆书,隶书,楷书,魏碑,瘦金体等)称为正书或真书。
楷书是隶书简约演变而来的,形成了魏楷、唐楷两大体系,特别是到唐代,楷书法度严谨、点画分明,八法具备,布白平整,结体合理,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并可上学隶书,旁学行草,拓展自如。因此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官方定为指定书体,传承至今形成现行的通用字体。
其次,楷书笔法、字法技法甚多,据对唐代书家楷法统计,其基本笔法和结体方法达二百余种,乃毛笔基础笔法集大成。晋代王羲之对基本点画的重要性曾作以下比喻:“倘或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胳膊),不可不慎。”可见写好基本点画的重要性。
再次,写好楷书是通向行、草的基础阶梯,楷法的基本功写不好,行、草也就不可能写好,这是书界铁律。古人云:“楷为立,行即走,草则跑。立既不稳,何为跑乎。”就是这个道理。宋《翰墨志》上云:“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指出了学习书法应当先学正楷的必要性。
再者,在书史中有历来楷书出大家之说,像楷书鼻祖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元代赵孟頫等首先都是楷书大家,同时也成就了其他书体的辉煌。综上所述,学书从楷书入手,掌握好楷法的点画基本功是学好书法的不二法门。
正书包括篆书,隶书,楷书(魏碑书法,瘦金体书法),准确的说,楷书是正书的其中一个书体。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对楷书的功夫很在意,而对篆书和隶书不在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篆书和隶书已成为装饰性文字而不是实用性文字。比如:根据公文法规要求,制作公文时,标题须用2号[_a***_],公文正文须用3号仿宋体字,公文正文中的层次用字就规定有楷体字和黑体字的使用。当然,这只是重视、在意楷书功夫的一个方面。
有的人在意楷书功夫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们认为楷书是一切书体的基础,学会楷书后,再学其它书体就容易多了。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对学习书法者的误导。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楷书只是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隶书和篆书。实际上,楷书与其它书体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我的观点是:在学习楷书之前,应先了解一下汉字演变和发展史,先学学篆书、隶书和草书,然后再学习楷书,这样上手会快一些。
就当下来看,篆书和隶书虽然不是实用性,但从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两种书体的存在却忽视不得,凡是学习书法之人,都应该重视篆书和隶书的学习。只有重视、在意篆书和隶书功夫,才能把草书、楷书和行书学好。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和留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命之光楷书字体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命之光楷书字体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