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伯的行书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伯的行书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伯远什么意思?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唐伯虎的“伯”字意思是家里排老大。
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是作者的一位亲属,是人名
如何评价鲜于枢的草书?
鲜于枢(1246一1302年),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
他书写的草书《乱泉飞下》,是唐代"诗虎″罗邺的一首诗《题水帘洞》。骨力劲健,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释文:)乱泉飞下翠屏中,似共真珠巧缀同。
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天遥听水兼风。
虽无书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
每向暑天来往见,拟将仙子隔房栊
赵孟頫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曰异,胜人间俗书也。″
如何评价鲜于杻草书?
元渔阳(河北蓟县)人,字伯机
赵孟頫曰“尝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甚远,极力追之不能及,世乃义一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古人袁褒云“困学老人善廻腕,故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
古人苏天爵云“鲜于公早岁学书,愧未能得古人,偶适遇见二人挽车行泥淖中,遂悟书法,盖与昔人观舞剑器者同一机也。”
王世贞云“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泛姿态,略如其人。”也有相反的看点,古人项穆云“伯机妍媚多优,骨气皆略。”
其实今天观其草,意度中藏,风骨外露,赵孟頫之妍媚常作耳,于是赵孟頫适追鲜于杻而不及。元代二人并为巨匠,一则官外之朴,一则宫廷高职,性情迥乎书之妙,一则骨气刚阿,不低首而意气风华草书人生,一则低首聊懒迷恋书画,都具成就大器于书墨。
今日赏析,确是趣味横生,看鲜于杻之书,则有人卑未忘境界是也。
谢邀。说起鲜于枢,不能不提起一个人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巨擘赵孟頫。因为他和鲜于枢,曾是元初书法界并驾齐驱的领袖人物,引领了元朝书法崇尚魏晋、复古求新的时风。就象现在书坛的欧阳中石和沈鹏一样。
那么,赵孟頫自元朝至今,早已是中国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书法泰斗、祖师爷,而鲜于枢却默默无闻、不为现在大众所认知呢?
其主要原因,还是鲜于枢在书法上的综合实力及社会地位比不上赵孟頫。但有一点,赵孟頫对鲜于枢佩服的五体投地,那就是鲜于枢的草书。
赵孟頫曾这样感叹:仆与伯几(鲜于枢字伯几)同学草书,伯几过余甚。仆极力追而不能及。可见对其草书推崇备至。那么鲜于枢的草书好在哪儿呢?先听听元朝评论家柳贯怎么评价鲜于枢这个人:“困学(鲜于枢号困学)带河朔(指北方)伟气,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寥寥几句便说明鲜于枢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正是能写好草书的最佳人选。
然后,我们以代表鲜于枢草书最高水平的名作《唐人水帘洞诗》为例,说明他的草书好在那里:
此帖师法旭素而能形神兼备,以实笔撑其骨,以虚笔辅其势,圆转古劲,开张厚重。较之赵孟頫草书,鲜于枢不以精熟圆润见长,而以夭矫奇放为胜,整体气象豪迈磅礴,雄放恣肆。
鲜于枢的草书在有元一代能如此神奇,超过赵孟頫而鹤立鸡群,大慨就是他从郊外,见二人挽車行于淖泥中而悟出的笔法吧!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鲜于枢的书法成就,主要在行草,尤其是草书。
他的书法初学金人张天锡,再学晋唐行楷。其小楷法钟繇,草书则出自怀素门庭。
较之赵孟頫的秀逸,鲜于枢的书法表现出雄放恣肆,奇态横生。赵非常推重他的草书,其作品《唐诗册》《水帘洞诗帖》,淋漓纵横,气势壮伟,深得张旭、怀素风韵。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元代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宋朝“尚意”书风的影响,直至一代书坛盟主赵孟頫的出现,创立平整均齐、秀逸圆熟、书风遒媚,实用性和伸缩性兼具的“赵体”,使当时的书风,甚至是刻书字体都受到其影响,后世将其楷书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颜、柳、欧、赵”之楷书四大家,
然而在与赵孟頫同时期的书法家中,鲜于枢、邓文原同赵孟頫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家”,在开篇中提起“欧、颜、柳、赵”的书坛地位,其目的是为了映衬“元初三大书家”中鲜于枢与赵孟頫之间的关系,既然鲜于枢可以和赵孟頫齐名,那么足以说明鲜于枢的书法造诣同样非凡,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大都人。其身为北人,却长期生活在南方,先后辗转于扬州、杭州等地,与赵孟頫往来密切。其书法由唐人楷书入手,以行、草书成就最高,落笔不苟、法度严谨,喜酒酣作书,所以其行、草书往往骨力胜而姿态乏,稍逊赵孟頫一筹。《苏轼海棠诗》一书行草相间、流转圆健,是其代表作。
上段提起鲜于枢和赵孟頫往来密切,可想而知鲜于枢的书法或多或少有取法于赵孟頫,古人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书坛风气,名家向更大的名家学习,才能获取更多书法精髓,这也显示了鲜于枢谦卑的学习态度,虽然草书稍逊赵孟頫一筹,但也不失为“元初三大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伯的行书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伯的行书书法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