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里的笔画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里的笔画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里的草书和狂草,该怎么理解?
谢邀。章草是草书的一种。汉代以隶书代小篆,但书写仍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一种“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的新书体――章草。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使用隶书的波、磔笔法。二是,字与字不接连。代表人物三国时东吴皇象、晋代索靖,代表作索靖《七月帖》。
狂草最为狂放恣肆的草书。又称“大草”。这种草书一笔数字,大开大阖,大小错落,纵横腾挪,有如飞瀑长河,一泻千里之势。代表人物唐怀素,张旭宋黄庭坚,明徐渭等。代表作怀素《自叙帖》。
草书是统称,涵盖章草、今草和狂草。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大家如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张旭、怀素被尊为草圣。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规整、潦草的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篆隶楷都有草书体,前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就自称其隶书为“草隶”。
狭义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后产生的章草及演化出的今草、狂草。这种书体已将前“潦草”之书规整化、格式化。
平常我们所说的草书,主要指后一种,它既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则,又将自己性情等个性特征融入作品中。
从东汉开始流行的章草,在魏晋时逐渐向以二王为代表的今草演化,而后出现更加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情感更加丰富的狂草。
草书,尤其是狂草,已脱离其实用性,成为艺术性最高、情感最丰富、创作最难也最难于识读的书体。
但千百年来,草书尤其是狂草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受大众喜爱,这正表明草书更能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由泰汉形成快写隶书的一种独特体系,今草的一前身,叫章草。狂草从东晋形成以放纵多变连绵起伏,点画十分简练的规范体系,以章草基强进化而来,装饰性极强难度极大书写个性化为狂草吧。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与草相关者,有"章草″丶"今草″丶"小草″丶"大草″,等分类。大草也有叫"狂草"的,如张旭的《古诗四帖》丶怀素的《自叙帖》等作品。
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到,"草槀之作,起于汉代。杜度丶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最初"章草″是由隶变而来,也可以讲是正写隶书之外的方便之体。今楷丶今草都是隶变结束之后的产物。有人误解"楷书″后于"草书",完全是一种文字名词引起的误会。篆丶隶丶楷丶行丶草的先后顺序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规律的。今楷丶"楷书″之名称固定,肯定是很晚的。"真书"丶"正书″皆同"楷″之义。篆丶隶丶魏碑楷丶唐楷(今楷),皆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真书,或说正书。"楷″本一种树木,转用在书体定义上,为法则丶规范。
行书丶草书,都是正丶真丶楷法之外的方便书写法。行书除书写技巧的流便,在字体结构的使转变化丶点画的省简方面,都不如草书的幅度大。所以不单独对草书字体进行识别丶书写训练,辨识欣赏草书作品就有难度。
草书的原始期,也称"稁书"。如怀素所说"草槀之作″。很简单的原理,庙堂公文的撰写不能没有起草打稿的前序,久而久之,在正写之外再形成一套写法简便的字体,是顺理成章的事。
魏晋以降,草书受宠,完全是它的流便书写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性,正适应着当时的社会上层官僚士族群体的格调情趣。二王书风的形成正在于此。当时這群人的时尚,便帖信简互送赠答,以草书为尊,不能不说有闲情逸致的释放和书写技能的炫耀。"匆匆不暇作草"是当时向对方致歉的措辞。
到唐代张旭丶怀素的狂写大草,完全独立到纯欣赏的功能上去了。
草书线条如何保持笔笔中锋?
草书笔笔中锋是不可能的,较为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中侧并用,因为草书转的比较多,转就意味着笔毛在不断的换面旋转,因此笔笔保持中锋送不太可能的,且侧锋的比例也要比中锋多些。很多人谈侧色变,这是一个误区,书法只有中侧并用这样线条才能丰富多彩。之所以反对侧锋,是有一些书友把侧锋和偏锋弄混淆了!其实侧锋是可用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如果笔尖与水平方向的夹脚在四十五度以内,则属于侧锋,则线条不会产生一边毛一边光的现象,如果大于的话则笔尖容易脱离纸面,会形成偏锋,不可用,因为笔尖是墨水集中灌注的地方,会有立体感,这就是为什么提倡中锋的原因,如果笔尖翘起,则线条显得粗糙且无力。
我是小宝,欢迎点关注,并观看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也欢迎各位书友指正交流,谢谢
好多初学者对一些基本技法名词不了解,有时为此抓狂。没必要,技法问题没那么玄。为什么要中锋用笔呢?因为只有中锋用笔,才更能表达书的意和韵,简单说最奈看,所以才有锥画沙屋漏痕的形象比喻,这是历代书家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来的,应遵循不疑。那是不是百分百中锋,不必要不可能,就历代名碑大贴看也没做到,只能说他们用笔更多中锋或中锋意味,但都有中锋意识。所谓中锋,即笔尖在笔的中间运动的痕迹,只要用笔方式方法正确即可得中锋,多看多练不难获得。
练,通过严格的练习,养成毛笔落笔前、中、后时间 ,树立中锋书写的意识,无“中锋”意识不落笔 ,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一是书写过程时刻保持毛笔尽可能垂直于纸面。
三是善于调峰,特别是转折时和起笔、收笔时的调锋。
中锋缘于篆书。
一般情况下,草书大可不必百分之百的中锋,偶一为之侧锋 ,更能丰富书法的生动性。
但偏锋是病。
谢谢邀请!关于中锋古今名家讲述太多,一般原则是笔杆直,然又有人说如锋向后向左向右咋办,所以古人讲究逆锋起笔,令笔毫在一划中间行走,令锋尖不偏不倚则为中锋,常练篆书中锋就能写好!
有人说,学习草书必临《十七帖》,请问该如何临习十七帖?
《十七帖》是李世民收集王羲之信札汇集而成,可谓是王字荟萃,加上其中字数过千,有助于学习者尽可能多的掌握草法,故历来是学习草书的首选法帖。
一、《十七帖》的特点
1、用笔上,提按顿挫明显,方起方折,呈现出断金切玉之力。起笔藏露锋兼施,出锋畅,收笔果断,点画间多以意连,提按方折用笔明 显,笔速不徐不疾,中速行使。
2、结体上,布白自然,法度严谨。字间点画少映带,跳动变化小,没 有大起大落之笔,在欹正穿插中求平衡,给人以恬静适意之美。
3、章法上,气势通畅,节奏感强。《十七帖》是以信札汇集而成,故章法上顺势结字,上承下接,前后协调,在节奏、韵律中抒发作者的情感。
二、《十七帖》临习要点
1、注意方笔的提、按,起笔侧锋逆入后调转笔锋中锋行使,方折笔时 要重按侧锋快行,快提笔。行笔时要注意 速的疾迟。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呼应或相牵,或若断若连的处理都要恰到好处。
2、一篇一篇地临习。临写时可先选一篇,认真揣摩,从用笔、结字、章法,反复临帖,做到不仅能临似,还要把字形、章法熟记在心,这样一篇一篇临习,字形、章法自然在心里形成印象,在作品创作时就能应用自如。
3、熟记草法。学习草书不同于其它书体,草书***用了大量的化繁为简的书写方法,把[_a***_]部首用一种符号来代替,所以, 临写时要写好各个字的草法,不能随心所欲纵情挥洒。
4、体会风格。《十七帖》的书写心态是不急、 不躁、不狂、不怪,是一种平静又充满***的状态,临写时应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里的笔画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里的笔画规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