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在字的草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在字的草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了许多年书法,突然不明白取法乎上的上在哪里?
呵呵呵,首先感谢邀请!我也只不过是一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虽然学习书法也有三十多年了,但从不贪图名利,只求自我陶冶情操而已。至于你提出来的问题我愿以一个学书者的浅见与你分享共勉。为什么学书要求取法乎上,我们得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和意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出自于《易经》,意思是说我们学书法的时候要高标准、高起点来要求自己,才可能学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不错了。学书法的基本顺序应该是一篆二隶三楷四行五草,每一种字体的书写都得掌握其基本特点。如篆书:因形立意,追求对称,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字体整齐,大小统一。隶书,起源于秦朝,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结体扁平,工整精巧。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逐步发展成形,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书体,也为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认为学书法还是以多临摹为主,多学多练,功多业熟,熟能生巧。一定要好扎实的基本功,切忌走捷径。学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学勤练,练出自己的心得之后再树立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更有成就感。
感谢邀请,作为一个平庸的书法爱好者,我认为凡是艺术类都是需要天赋的,当然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天赋我认为至少占50%。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书法家的,所以心态很重要。另外再说取法乎上的问题,看了很多理论,感觉说的都很有道理,比如说你要学二王,那要先写魏碑,要学魏碑那要先学汉隶,要写汉隶要先写小篆……最后不得先学甲骨文了。后来干脆不看了,基本的程序对就行,先写唐楷,守一家,最起码得写的八分像,然后行书找和楷书风格相近的也受一家,千万不要不停换帖。然后可以穿插学习其他风格的。包括近代,和现代的书法家的作品也可以参考。只是把书法当成一种爱好和精神追求,其他不要考虑太多。用心写就行了。
在毛笔书法碑帖中,常有一幅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等多种字体的现象,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等多种字体的现象,是安排韵律节奏和抒情的需要。
它如同宋代苏轼诗词中描写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中平缓的、碧波如镜的湖面是类似静态的慢节奏描写。飞溅入船的水花是稍快的节奏描写。卷地而来的狂风是很快的节奏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的音乐节奏,在书法作品中也追求。现举例说明。
(米芾行书经略帖)
上图中的芾字、拜字侍字近楷。是慢节奏。
我认为,这是中国书法书写规律的表现。晋唐以来,楷书行书草书在同一法帖中同时出现,使书法作品更富有艺术变化,王羲之王献之表现出色成为楷模,还有颜柳欧赵四大楷书人物,更让后人顶礼膜拜。
据我所知,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几种不同的字体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作品除正文和落款外,后人不断加跋加序,从而造成了一幅多体。这种情况很多,特别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帖多是如此。如陆机草隶《平复帖》,有楷、行、草不同字体的跋达七个之多。这些不同字体交相互映,动静结合,更增添了原帖美的韵味和特色。
二,在一个人书写的同幅作品中用楷、行、草多种字体。如祝允明的《杂诗卷》,就是用楷、行、草三种字体书写的自作诗。这幅作品楷法精严,行书爽畅,草书飞动,体现了书者诸体皆能的艺术造诣,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灵动而有节度,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闲散逸致的心情。历史上在一幅作品同时用三种以上字体书写的很多,这是因为书者所用诸体皆精。一幅多体,笔法灵动,新鲜活泼。但通常情况下,书者为了做到动静结合而又不零乱,在一幅作品中只用两种。落款多用行书体,正文可以用篆、隶、楷、行、草任何一种字体。但如果本人想在一幅作品中同时用几种字体,它的先决条件是,一是几种字体一定都要写得好。二是,正文和落款各用什么体要安排恰当。按照书法的惯例,一般正文的字比落款的字产生的年代要早。总之,用得好,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用不好则动静不一,杂乱无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在字的草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在字的草书法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