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黄字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黄字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字怎么写才好看?
黄是中国汉字中最常见、又重要而不寻常的一个字,中国人是黄种人,黄色也是天子之色,黄姓,还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2、清 · 赵之谦 · 许氏说文叙
中国人对于“黄”字应该有特殊的情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母亲河是黄河,我们的皮肤也是***的,三皇五帝里有皇帝。
说文解字里说:黄,地之色。***是大地的颜色,也是我们皮肤的颜色。
早在甲骨文时期“黄”就来表示皮肤的颜色了,我们看下图,这是甲骨文的“黄”字,这个字很形象,就是一个人外面套了一圈,来表示这个人的皮肤,***是皮肤的颜色。
到了周朝时期的金文里面,“黄”字的写法和今天的“黄”在形状上已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了。一个没有学习过书法和文字学的人基本都可以通过看图猜出来这是什么字。如下图:
小篆里的“黄”和大篆的写的基本相似,只是在风格上做了一些调整,字形变长了,笔画变细了,整个字的重心也上移了,少了点古朴,多了些灵动。
如下图:
而隶书里的黄字结构和现在的楷书更相似了,都是把第二个长横当成主笔。
黄字有5个横画和三个竖画以及两个点组成,需要找一个长横作为主笔,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隶书,黄字一般选择第二个横为这个字的主笔。
如下图:
关于“黄”字怎么写才好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何?
实际上,“黄”字虽然简单,但没有一定的书***底,是写不好看的。
黄,姓也!黄,一种颜色也!
上图是篆书“黄”字的三种写法,我觉得从左至右第一,第二个写得好看。
上图为隶书“黄”字的不同写法。都好看。都厚重,都有神韵。
李白有诗云: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刚刚试写了一下,实在是怎么也写不好看,感觉越写越没个字样了,无奈搁笔,请教个位老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还试了一下为字,也是写不满意,敬请各位老师给指点迷津🙏🙏
其实,练字要的是一个综合能力,整个能力没达到,突击集中练哪一笔哪一字,也不会有想象中的收获的,又会是整体上能力不到,而专练的某一两个字而会达到多高的水平的,真是练字无捷径,唯有多多练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绿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覆去的看,也没有看出有哪一个很特别的‘点’。十亿里马君,我眼拙,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点’很特别?
里面的左右对应点,也是同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就是从王羲之那里继承下来的。在王羲之《兰亭序》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黄”字,左边一点看起来特别,其实是对左边一竖写得过长的补救措施,安排得很合理,也很巧妙精彩!见下图:
如上图,很多书友可能认为“黄”字左边一点特别,其实是“田”字左竖较长,这是学习王羲之行书中的写法(见下图),只是欧阳询这一竖有一点过犹不及,他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用点来补救。这一点写得很巧妙,凌空起笔,承上启下,与竖画轻轻粘连(但笔画又没有重合),同时与右边相呼应,左右两点有力地托起整个黄字。
可以说欧阳询这一补救措施非常到位:
若是将左点写在竖画之下或者右边,都会显得很局促,若是写在左边与竖画相距太远(如下图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中的写法),不是不可以,但与欧阳询整篇“中宫内敛”的风格不符。
总结来说,欧阳询这一点是笔误以后的巧妙安排。
再伟大的书法家也有失误的时候(这一点我们无须为尊者讳),只是笔误以后的补救措施,更能显示一个书家的高超技巧与独具匠心。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敬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谢邀。欧阳询笔法属二王系列,有继承也有发展。对古法与书家个别字的书写方法不必深究,也许因为书写习惯而成,也许居于个性化的文字理解。古碑帖有很多碑别字,约定俗成是一种文化习性。可依照不同的场合展现书家的个性文字。但不是所谓的创新,要有法可依。一己之见,谬误请见谅。
在书法中,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调整笔画位置,变化笔画长短,甚至改变字的结构、增减字的笔画。
欧阳询《千字文》中的“黄”并无不妥,它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上半部写得开张,下半部过于收缩,则显得头重脚轻。
又或上半部过于倾斜,则要考虑后面用一笔扳正。
“黄”字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羲之丶王献之、赵孟頫等,都用类似方法处理过“黄”字。
上面讲过,在书法中,只要需要,可以改变汉字结构。比如“峰”“松”“柳”等字,可以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这种方式,在古人书法中比比皆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欧阳询书唐代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楷书,尤其以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最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现在欧体楷书也是书法的热门书体。
但其实欧阳询的行书写的也非常好,还有行书的真迹传世,比如他的行书《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现在南方不少的书法家学习欧阳询的行书,他们认为欧阳询直接接触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而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全部失传了,只有唐代人的摹本了,而欧阳询作为王羲之的粉丝,又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他的行书真迹是值得参考的。或许还真能够从欧阳询的行书里找到一些王羲之的痕迹。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
我仔细看了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并没有发现第一个“黄”字的点有什么特别的,这个“黄”字一共有两个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笔误,作者也没有刻意的安排。
欧阳询《千字文》里面的黄字
同样,其它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一样的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可能是题主理解问题的方向不一样。
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黄字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黄字和王羲之《圣教序》里的黄字还是很像的,尤其是最后两点,你觉得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黄字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黄字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