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故宫文物楷书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故宫文物楷书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书法楷书选什么字体好呢?
我认为选择唐以上的比较合适,因唐以上的楷书没有程式化,所以对自己以后的发展空间会大,欧,柳都太过程式化,规范化,后人以其为范本的基本上只能越写越死,没有多少灵性与生气,写出的作品都很刻板,颜、赵中还是可以吸取不少营养,所以唐以后以欧为范本的,写得再怎样都很难受到圈内推崇,最多是拿来做做启蒙,特别是今人写的欧这一路字,劝大家千万别碰,再怎么用功都是徒劳,写出的作品只能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与艺术感觉,耽误时间乱费材料!
先学楷书是肯定的。至于练什么体?一、和欧、柳、赵相比,颜体更容易入门,练其他三体要有耐心;二、身边有书法较好的亲友,跟他练一样的体,不懂可以问;三、身边没***的话就建议你学欧体,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田蕴章田英章兄弟的欧楷讲解视频,可以帮你打基础。
另外,灵飞经不能放大写,大字小字结体有区别,而且刚开始就学灵飞经难度大。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楷书入门,常人一般是从唐代楷书开始,唐楷比较规范化。但是唐楷书的笔画当中增加了很多程式化、装饰性的笔画,有时写起来感觉用笔不够自然,估计这也是题主不喜欢唐楷的原因吧。
那么楷书写得比较有韵味的,一种是写晋人王羲之与钟繇楷书;一种是写魏碑。这两种艺术性比较强,唐楷实用性比较强。我认为初学比较好的是写王羲之的楷书。
“书圣”王羲之的楷书,历来被奉为神品,是欧、颜、柳、赵四大家的师祖。《寒山帚谈》指出:学楷书而不学晋楷,就学不成楷书。当然,学王羲之楷书的难度要大于唐楷,这是肯定的。
我推荐的这本王羲之楷书,将王羲之楷书结构进行了解析和技法总结,不用自己再去摸索,对于自学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难度。特此分享,希望对书友们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我一贯主张选自己喜爱的字帖练,能增加兴趣和动力。但是我还要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供你参考。现在流行学欧楷。欧楷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秀雅。其笔法单一,比较好学,见效快。但是,由于笔法单一,想创新也难。柳体虽脱胎于颜体,但是字体挺拔、劲健。其特点是笔画平直,练习后容易手腕僵硬,以后不易往草书上过渡。我认为学习颜体比较好。颜体字体宽博,小楷,大字皆宜。特别适合将来写榜书,字体比较厚重。字越大体势越雄健大气。颜体笔法丰富,曲画较多。能锻炼手腕的灵活性。以后向草书过渡比较容易。另外,颜体有三个变化过程,《多宝塔》规矩、俊美;《勤礼碑》点画用笔变化丰富,《家庙碑》厚重,方整;《麻姑仙坛记》古拙,老辣。完全体现了从青年到老年的用笔和风格的变化过程。最后是人书具老。人们常说学书当学颜,这应该是经验之谈。若不对,一笑置之。
这个问题确实是书法入门时广大书友普遍会问的问题。
我认为字体的选择要考虑如下几个重要因素: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鲁公、柳公权、赵孟頫等等,都是历史公认的优秀楷书,都可以作为入门选择,问题是您觉得哪种字体特别喜欢?
虞世南楷书《破邪论序》
欧阳询《心经》
颜真卿《多宝塔碑》
赵孟頫老子道德经的用笔特点?
赵孟頫,元代大书法家,众所周知。他在元朝延佑三年三月,63岁的赵他书写了这卷小楷道德经。
在卷首,他绘了一幅老子画像,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书道德经。这卷墨迹为纸本,纵二百四十五毫米,横六千一百八十八毫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赵氏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其晚年书写的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
如何评价孙过庭的《书谱》,其书法又有什么特点?
孙过庭的《书谱》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教科书,深受学书者的喜爱。
孙过庭书法师法“二王”,融汇贯通,相融互渗,继承创新,通篇书体行笔稳健,疾徐有度,尊法守规,前后照应,左右顾盼,不温不火,不霸不野,笔意率真,点面相连,气韵通畅,逸性而为,点画有序。
他的书品朴抽,沉稳,拙雅内秀,于老辣中见功力,于自如中见隽秀,于质朴中见飘逸,结体奇而不诡,美而不媚,自成格调,妙韵天成,他吸纳二王行草,尊古而不泥,既师承前辈遗择,又在脱胎换骨中实践,这是一个优秀书家的人格境界,人品修养的外化。
《书谱》用笔舒展有度,,或激扬,或婉转,或腾越,或施转,以至轻,重,疾,徐,既考究而义力求之于天然,成就一种讲究的随意,既能洒笔以聘其情,又见出灵魂的力度与精微。
《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是习书者的教科书,它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谢邀!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其《书谱》,纸本墨迹。892.24X 27.2cm。草书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中阙近200字。作于垂拱三年(687)。历代流传有绪。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初唐三家后,所谓的“铭石之书”便不那么景气了,而作为书简文稿之作却法灯不绝,以至出现了像孙过庭《书谱》这样的不朽之作,这标志着对羲之书学的总结。
此轴是文、书双绝的不朽之作。这篇书论不论从书学上还是从美学上,至今几乎还没有人能超越他的水平,历代视为书学的经典。
如此长卷,又写得如此精美绝伦,在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历代书家予以很高的评价。米芾评书甚为尖刻,却对此书则另上眼相看,《书史》云:“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刘熙载《艺慨》:“孙过庭草书,在唐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啊娜愈刚健。”此两评最切合实际。从全卷看,气息却与羲之一脉,深得羲之草书三昧。全卷是孙过庭一气呵成,由于感觉的不同、情绪的不同,手的生熟程度的不同,全卷在气息上,情凋上亦不同。全卷可分作三段看,前半部分,写得应规入矩,点画用笔力求严谨,一丝不苟,字里行间,虽顾盼生姿,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和平简静的感觉,不作奔放豪逸之态,还留意于笔墨之形。到了中段,用笔越来越放纵,越写越兴奋,节奏越加明快,提如拔钉,按如击鼓,轻重强弱,穷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此时此地,开始忘乎于笔墨之形,进入了心手双忘的佳境。到了最后十数行,简直到了兴高***烈、得意忘形的地步,将整个书法的节奏推到了***,打破了行列的分布,时散时聚,时起彼伏,润燥之间,妙响发于豪端,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达到了无功之功、无法之法的最高境界,故虽貌似羲之笔法,实乃过庭之情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文物楷书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文物楷书字体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