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草书字体对照练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草书字体对照练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启功和赵孟頫临摹的王羲之草书《十七帖》(故母帖)你觉得谁临摹的更像?
谢谢千千千里马邀请回答问题,临摹字帖,应该是像好!还是不像好!我觉得,不能用像与不像去评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肘腕力,毛笔,训练有很大差异,和古人也是一样,就算是用双沟,拓,临摹,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像,所以,临摹的越像,就暴露出来了做作,还是结合自己的特点,神似好!
首先感谢千里马兄的邀请,您怎么想起了把他二人放在一起比较了,挺有意思的。论起学习王羲之,古今谁敢同赵吴兴比啊。虽然我也很喜欢启功先生的字,但若与赵孟頫一比,差距还是压力山大啊。
我们先看启功先生临的《故母帖》,大家觉得像不像?有个网友曾经说的很好,启功临谁的帖子,出来都是启功体。其实很多书法家到了一定时候,临帖都已经不是在追求形似了,而是在追求神似,临帖的神似其实是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了,追求的是原帖的精神气质。
虽然与王羲之的《故母帖》原帖相对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像,但如果不看原帖,只看临作的话,你会觉得这就是王羲之的笔意。意临就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更多地注重的是笔意和笔势的取法。
我们接下来再看看赵孟頫的临作,如果不看原帖,只看临作,我们会觉得比上面启功的临作更接近王羲之的笔意。但与原帖一比我们会发现也是不像,这其实也是上面我们说的这个“意临”的问题。
据记载赵孟頫的草书就是以《十七帖》为模范的,吴宽曾经于一天之内在不同的场合看到过三本赵孟頫临的《十七帖》,《十七帖》几乎就是赵孟頫每日的书课。由此可见赵孟頫与王羲之书法所下功夫之深,这在后世几乎是无人能比的。
如果我们直接拿启功与赵孟頫的临作相比,高下恐怕一下就跃然纸上,赵孟頫的临作多少还有晋人的萧散简远的逸兴,而启功先生则只剩下笔法与笔势了。
“意临”一方面追求原作的精神气质,一方面也是临者自己精神气质的叠加,与原帖的纵逸相比,启功先生的临作更为拘谨,而这点与启功先生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十七帖》是书法家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因为它是由17幅王羲之不同书法手札组成,故名《十七帖》,是中国书法草书的典范,也是草书这种书体成熟的代表作品,历代草书书法名家无不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比如元代的书法家赵孟頫就曾经临摹过王羲之的《十七帖》,作品入下,赵孟頫的临本个人特色十足,但是他对于王羲之笔法的理解非常深刻,透过刀锋看笔锋,写出了王羲之的书写感。是我们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一个很好的参考除了元代的赵孟頫,我们当代的书法名家启功先生也是临摹王羲之书法的高手,他也曾对王羲之的草书下过很大的功夫。
我们看启功先生临写的王羲之《十七帖》,除了写出了王羲之的书写感,其用笔相对于元代的赵孟頫更加厚重,不过在用笔的变化上要少于赵孟頫的临本。由此也可看出,启功先生被称为当代的书法***,也并非浪得虚名,最近有不少的书法界的朋友质疑启功先生的水平,认为其书法并称不上***,我们把启功先生抬的太高了,我则认为不然,对于一个书法家的评价不能单看几幅作品,要综合他对于书法的理解来评价,哪怕青年时期有一幅作品水平高超,都可以来定性他的地位。
因为一位书法的水平不是一直不变的,有的到了后期进步了,有的则可能退步。我认为启功先生在中青年时期的作品在当代是少有人能及的,谁说启功不能称***?总的来看,我觉得启功先生的临帖更加秀美,赵孟頫的临帖更加古朴,各有千秋!
马弟:
拿你十年或二十年前的临帖和现在的同临帖,两比,怎么样看呢?
啓功这临帖,是三十八岁之前的东西,未书法开悟成熟的墨迹。松雪的是成熟期的临帖。
你这设题和研学,嬉闹不严谨。呵呵
硬笔行草字帖有什么推荐的吗?
稍微了解一点硬笔书法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知道硬笔书法其实脱胎于毛笔书法,它的根基和理论的基础也是毛笔书法,了解了这一点,想要学好硬笔书法,就要去练习古代的毛笔字帖,尤其是学习行草书,更要去练习古代的字帖。
如果仅仅是为了实用性的书写,练习一下当代书法家的楷书也就可以了,比如田英章、司马彦等人的,如果对硬笔书法的行草书感兴趣,当今人的作品肯定是不能学的,必须要和学习毛笔书法一样,去学习古代人的经典的书法字帖。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学习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道理都是一样的。
学习硬笔行草书,我觉得入门的首选还是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以这本字帖作为入门,反复练习到熟练以后,再去学习他的《兰亭序》、《十七帖》,然后可以临摹孙过庭的《书谱》、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再去临摹宋元明清历代行草书名家大的作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经历过以上的博取的阶段,可以选择一两家喜欢的风格进行专攻,慢慢可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操作起来很难,关键还是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书法的学习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我从初中开始学书,至今五十又九。根据我学书的体会,我觉得应先练练基本功,从唐楷入手,然后试试《祭侄文稿》。这期间可多看看《十七帖》,《草韵歌》,胸有诗书气自豪,有了一定的功力后,可看看黄若舟老先生的《汉字快写法》,我觉的黄先生的字大气,值得一看。这是我的看法,不知可否适合于你!
提起司马彦,我只想说: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毫不避讳,我也曾练过他的字。我初高中那会儿,正是司马彦刚挤掉庞中华,占据市场的时候。
当时教材上的规范字用的就是司马彦的字,他的字帖占据市场也算大势所趋。
况且庞中华的字在中华大地上普及了十来年,也该让大家换换口味了。
我绝不否认庞中华对硬笔书法普及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十年动荡后,庞中华的出现,相当于给啃了很***皮树根的人一碗热粥。
而司马彦的出现,则是给粥里加了点小菜。
他们两位对硬笔书法的普及都有功劳,但他们的字,都不上品。
着重说下司马彦,他的行书,最大的问题是,气息不连通。
单字拉出来看,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如果整体来看,会发现完全是用字库里的字一个一个拼起来的。
记得八十年代钢笔书法很盛行,当时也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钢笔字帖,但光看不练,后来很多当废书处理了,现留下的几本中有王正良的"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和任平.骆恒光等八人书写的"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都是行書,选几篇供参考。
王正良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之二页,
三百首中杨为国之二页,
三百首中骆恒光之二页,
以上都是当时很有名的钢笔书法家,字都写得很漂亮,要学书法,特别是初学者,还是首选選定一家,苦心孤诣地临写下去,直到把这一家书体的用笔,结体,章法及神彩.气韵等都学到手,再改学他体,在一家基础上站稳了,才便于广收博取,融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一家之体。
硬笔是相对于柔软的毛笔而言的,如钢笔、中性笔、美工笔、铅笔、粉笔等,硬笔书写的起源几乎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同样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八干多年以前,那时的人类在陶片上刻画记事符号,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块等坚硬的锐器。
到了近现代,由于硬笔的书写工具快捷,用笔相对容易,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文字书写方式,那么在电脑时代的今天,硬笔书写还有多少作用呢?应该说即使到今天,硬笔书法仍然有她独特旳魅力,写的好的硬笔字不但有实用价值,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同时手写字体也是一个时代文脉的再现,更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体现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方面。
黄若舟先生的《怎样快写钢笔字》,是一本基于实用技巧来示范行书写法的字帖,是我比较早接触到的硬笔书法字帖,是经典的。
卢中南的《元曲名篇钢笔字帖》,卢中南书法结构严谨,笔画清秀,[_a***_]俊美,书写规范,独具特色。
丁谦的《古诗名篇钢笔字帖》,丁谦的书法结构严谨,笔力奇伟,潇洒飘逸,独具风格。
司惠国书写的《硬笔草书入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硬笔草书写法,对提高硬笔书法很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草书字体对照练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草书字体对照练字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