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韵小篆字体可以商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韵小篆字体可以商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使用特殊材料的书籍?
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称“缯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板写的叫“版牍”。
古代书法家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写得非常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临摹隶书篆书等各种书法?
中国书法讲究传统,书体因时而变。中国文字的产生出于象形、会意。由早期不规范的甲骨文、石鼓文文字到篆书的产生,使中国文字规范起来,无疑是文字史上的一大进步,篆书外形规整温韵,笔画圆劲,笔画由点、直线、曲线组成,篆书行笔需逆锋入,逆入平出,回锋收笔。汉代由篆书书体演变为隶书,隶书一改篆书的繁琐,使原象形的文字得到简化,变长画为短画,有原来的长线条改为撇捺,至此字体变为扁方形,但是任然保留了篆书的圆转之意。后期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使文字书法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草书的飞动,但这些书体都是在篆隶书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唐代欧阳询的楷书作品《九成宫》就带有隶意,颜真卿后期楷书作品《勤礼碑》具有篆籀之气。每种字体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但都是继承与发展。
虽然古代书家的楷书、行书、草书书写的很漂亮,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临摹,但是如果我们不深入学习篆书、隶书,对他们作品的笔法出处就不甚了解,容易产生得其外形不得其意,学习篆书、隶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草行楷的用笔方法。
按照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先有篆隶,后有楷书而且,篆隶的学习,强调了线条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书体有助于笔画的力度,由此看来篆隶是基础的基础,从篆隶入手便于学习掌握书法要领。古人有云:“不识篆而刻印,犹如不识字而作文章,其文章之不通,可想而矣!”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笔画方劲古拙,给人一种沧桑优雅的美。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其《隶书体》中有云:“虫篆既繁,草蒿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弛张。”
首先来说,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古代书法家并非每个人都去学隶书和篆书的,即使是比较常用的草书也不是每个人都精通的。但是源于科举制度的需要,楷书是每个书家必须要下的功课,而行书作为日常最常用的书体,也是书家比较擅长的一种书体。
唐代是楷书比较完善的时期,所以从唐代开始算起来,到清代,真正的楷隶行草篆,五体皆能的书法家并不多。唐代中期因为唐玄宗喜欢隶书,当时引起过短暂的隶书热潮,但也仅仅是少数人。因为,没什么条件的人想学隶书都找不到字帖。
都说颜真卿的书法有篆籀笔意,但我们并没有看见过颜真卿临摹过的隶书或者篆书,颜真卿的篆籀笔意应该是家学,因为他们颜氏家族一直都是大家族,祖上应该留下过这方面的资料,早期的时候应该是学过。
柳公权的书法应该就没什么隶书和篆书的笔意了,当时还有一些书家,例如张旭、怀素、李邕、陆柬之这些,都应该没学过什么隶书和篆书。
到了宋代,宋代讲究尚意的书风,最经典的书体就是行书或者行草书,宋四家中几乎都是以行书为代表书体,只有黄庭坚在草书上还有所成就,苏轼就曾经公开说自己写不好草书。而楷书在整个宋代都没有一个大家出来,篆书和隶书更别说了,仅有的几个人写的还可以,但也不是很有名气。
到了元代,出了一个顶级的人物赵孟頫,这是真的一个大家和全家,楷隶行草篆五体皆能。到了明代的时候出了一个文征明也是属于五体皆能的人物。但是最能代表他们个人风格的还是楷书和行草书。
古代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有些人就很喜欢研究文化,例如金石学、文字学等等,北宋的欧阳修虽然在书法造诣上比不了“宋四家”,但是他还是依靠自己的能力编撰了《集古录》,这个过程中就曾经收集、拓刻了很多古代的法帖、碑刻、金石等等,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文字和历史的,并非完全是为了书法的需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现代人更是不如古人那么纯粹,因此学习书法的时候,与其想五体皆能,不如先精通一两样,多了,有时候并不是好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体,先把它学精了,再去学别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韵小篆字体可以商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韵小篆字体可以商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