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别字行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别字行草书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看待“草书即随便连笔”这个观点?
书法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一个比较直白的定义就是“汉字书写的法度”,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是中国书法五种书体之一,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书法,就有着固定的书法方法和法度,所以说“草书就是随便连笔”这种观点肯定是不正确的。
草书有着固定的发展历史
书法中的草书就是一种书体,不是草写,古人为了书写简单方便,把隶书进行了简化,由汉代的隶书发展而来,到王羲之时期发展成熟,后来又经历历代书法家的完善,才有了现在的草书,它有着固定的发展历史,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
草书有着固定的类别
草书按照大的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直接发展而来,受隶书的影响比较大,有着隶书标志性的燕尾,字和字之间的连带也很少,基本字字独立,十分古朴,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等等。
今草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小草和大草,大草又叫狂草,小草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狂草的代表作有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等等。
草书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从秀美到古朴,从大气到内敛,同时也涌现出很多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代表作,如皇象、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芝、怀素、张旭、黄庭坚、文征明、王铎、林散之等等。还有像《平复帖》、《急就章》、《古诗四帖》、《自叙帖》、《诸上座帖》、《书谱》、《小草千字文》等等之类的代表作品。
草书有着成熟的技法和理论体系
草书有着完善的技法和理论体系,这些技法体系正是基于上述的代表作品只上的,我们今天学习草书的技法,就要练习以上这些经典的草书作品,同时草书还有固定的写法,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一个草书的写法,它是固定的,不是随便的乱写。
草书理论就更多了,崔瑗《草书势》、卫恒《四体书势》、赵一《非草书》、索靖《草书势》、杨泉《草书赋》、萧衍《草书状》、蔡希综《法书论》、米芾《论草书帖》,等等,还有很多的草书理论分布于其它各大书论里,共同组成草书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正是草书技法和规律的总结。
由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草书是有规范的,这些规范都是在书法史上通过很多幅书法作品、很多位书法家共同总结完成了,它有固定的笔法、字法、章法,并不是随便的连笔,甚至每一笔每一画都有着具体的技法要求,不是把字写潦草就是草书。
所以我们学习草书书法,就是要去学习古代的书法经典,就要去临摹古代***的书法字帖,通过古代的草书经典训练我们对于草书的书写和欣赏能力,学习古人的草书经验,练习熟练并为我所用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书写草书。
你觉得草书是随便连笔吗?谈谈你对草书的看法。
草书看似龙飞凤舞、自由奔放,其实暗含法度。没有法度的草书是真的潦草书写,不是真草书。而草书法则在使转上,使转随意了,可能字就写错了,至于点画,可以自由一些。没有法度,自己都认不出来,何况别人。可见草书法度的重要性,千万不要以为草书就是随意自由写,那就大错特错了。
“草书是随便连笔”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我不知道题主这个问题是从哪来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也许说这句话的人是书法的门外汉,是写江湖书法的。
草书是五体中最难的一种书体。
草书不是把字写得潦草,不是糊涂乱画,相反,草书却有最严格的书写法则,而且这个法则要比楷书行书隶书篆书的法则要求更高。
草书的字形不能随便。也就是说草法要正确。对于楷书来说,一个笔画的上下左右位置偏移或改变一下方向,不影响这个字的辨识。而草书就不同了,草书的笔画稍不注意就会写成别字。比如“失”和“夫”两个草书字字形非常相似,必须按朝方的规则写。
草书的章法不能随便。书法五体中最讲究章法的就是草书。作品的黑白,字体的大小,用墨的枯淡等等都非常讲究。如果写草书像楷书那样,笔画都比较均匀,那么它就不叫草书了,创作时必须有意识的去处理好草书中的矛盾。
草书是最难书写的一种书体,可不是随便写写的。
草者,非草率、潦草書稿。有嚴格的簡筆規範,亦有約定俗成法則,忌線條捆綁交錯,勿刻意大小、濃淡、枯澀⋯安排,筆斷意連,取法乎上自然,並呈現形、意、氣、韻、境五界,通能、妙、神三品。
没听说过“草书即随便连笔"这个观点。可以说…这个观点没有任何依据。
草书有哪些连笔?草书有一字之内的笔画连笔;有字与字之间的连笔;有实连;有虚连(笔断意连)。
草书有非常严谨的草法符号,举例说明一下:如下图的“丈”和“使”,两者区别只在横的前端,若
只写“丈"字的时候,由上一字的尾笔接下来那就变成了“使"字。
还有“有"和“具",如下图:两字差别也在横之前端,如果在写“里"字之时,由上一字的尾笔连
我们再看看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局部,如下图:
一首歌、一支曲均有节奏上的高低起伏,草书作品也如此,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而连笔恰好是这种节奏感的体现,这亦需书家建立在对草书法度娴熟基础之上!所以书法史上有了张芝“池水尽黑”的故事、王羲之的“墨池”、智永“退笔成冢”、怀素“蕉叶学书”的故事…!
学书法的人可以直接学草书吗?
在江汉平原,有句很俗的话:杀猪杀***,各有各的搞法。
杀***也能把猪杀死,谁又敢说从草书入手,就一定学不好书法呢?
书法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人,清代的何绍基,听信了包世臣杜撰出的“回腕法”,用手勾着写字。一通字写下来,衣服都要被汗水浸透。
这哪是练字,简直是受刑。但就是这一严重违背人的生理特征的执笔法,何绍基在苦练***后,真给他练出一手独步书坛的“绍基体”。
学书法,绝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从楷书入手,因为楷书笔法丰富,规律性强,易于上手。尤其是草书,还需在楷书学习的基础上,更应练习一下篆书,强调中锋运笔。
但是直接学习草书不行吗?书法史上草书可是产生在楷书之前,这又作何解释呢?
我想说的是,如果抛弃数百年的经验积累,而重复草书产生之初,前人在草书上的艰难的探索之路,其效率必然十分低上,也许穷其一生,也未能寻得门径。
学习任何东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这必定是事半功倍的事。
我认为书无定法,重在悟性和审美以及定力。正像毛主席没有进过军事学院但仍是全球公认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一样。但是,尽管这么说,常规的做法还是要对楷书隶书行书有深入地研究,正像不会站就不能走,不会走就不能跑的规律一样。应当说,书无定法是对那些天才说的,但总是要按规律办事,只不过把基础的东西加快了,把感兴趣的东西作为重点了。
上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直接学习的草书,当时我们一个书法班一共25个人,他是最有才气的一位,他当时是学的怀素的《自叙帖》,当时我们还都在学习楷书,看他在班里挥洒草书简直震惊了,现在想想他当时的用笔感觉还是好,非常的自然,中锋用的也很好。
我们知道怀素的《自叙帖》主要是中锋的小细线条为主,这种细线条对他以后的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先在虽然学习书法十几年,也学习了其它的四种书体,他的书法风格还是以飘逸的细线条为主。
不过他当时的草书已经很难再写下去了,老师也说再这样下去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了,所以又从隶书开始练起了。
后来经过半年的训练考上了河南大学书法专业,现在虽然他不在专门从事书法行业了,但是他当时流露出的才情依然让我非常的赞叹。
像他这种非常有才情,造型能力又比较强的人,我觉得练练草书还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即使是他也没有把这条路走下去,还是回过头来继续练习隶书和楷书。
总有一种学习方法适合大多数人,对于书法楷书,初学楷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_a***_],楷书之所以楷书,正是因为它是学习书法的楷模啊。这种说法从唐代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就认为楷书可以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历经千年,依然如此。
初学书法的第一帖太重要了,对于以后的书法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慎重选择,还是楷书为好。
你觉得呢?
一般来说先学“静态”的书体,才能把“动态”的书体写好。
什么是静态书体和动态书体?像楷书、隶书、篆书等这类法度严谨的书体属于静态书体,而像行书、章草、大草这类表现性情的书体属于动态书体。
对于草书而言,用篆书、隶书打基础是最佳选择。草书的表现在于线条,而其线条的质量则取决于中锋用笔的功力,篆、隶正是用中锋书写的字体。
如果对于篆、隶没什么兴趣,也可以对笔法进行针对性练习,说白一些就是纯线条训练,这也是学院派常用的方法,网上也可以找到这类教程:
笔法一:摆动
适用于行书、草书,常常用于表现的笔画的张力。
笔法二:平动
主要是对中锋笔法的训练,对篆书、隶书、草书有很大的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别字行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别字行草书字体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