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金刚经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金刚经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临帖:兰亭序,圣教序,金刚经;米芾;书谱,老师给个建议?
初学行书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当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入手。王羲之是晋代书法大家,被后世尊称为“书圣”,其作品《兰亭集序》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篇幅不长,通篇324字,28行。用笔、结体,布局都非常规范,而且有独特的神韵。开篇数行几乎是行楷,字字独立,笔笔规矩。如果初学者有点楷书功底,临摹《兰亭集序》很容易上手。用笔或露或藏,点化遒劲有力。从章法布局看,《兰亭集序》据说是王羲之兰亭***醉酒后所书,有手稿之特点,自然随意但又气脉连贯,一气呵成。全篇凡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如其中的20个“之”字,各不重复,变化多端,妙趣横生。临摹《兰亭集序》法帖可得行之精髓。
《圣教序》虽也是行书之精品,但对初学者来说不大适宜。初学书法,选帖很重要。
《圣教序》不是王羲之亲笔手书,虽然是现存王书字数最多的,选《集王圣教序》做入门发帖,当然是可以的,但也有弊端。因为《集王圣教序》是刻本,不是墨迹,是集字,不是原作。所以在用笔的细微处,整体的行气,都存在缺憾,初学者不大适合。
如果是初学行书,建议可以先从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学起。当然你要喜欢王羲之这种书法风格,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某种书法风和很反感,你还去学那么,只会事倍功半。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并且他本人被称为书圣,当然他的书法,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他的书法水平之高是不可否认的。史上很多书法家都学王羲之的书法比如大书法家赵孟頫也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
有句话说的好,取法乎上得其中,就是说我们取上等准则,也只是得到其中的中等的,而如果我们能从书圣哪里学的中等的,那么我们的水平,也是不错的,那怕是学到一些,对我们而言也是收获颇丰。学王羲之他的行书,初学者适合从圣教序开始。
行书哪个入门都行,关键看您自己更喜欢哪个!一般学圣教和心经那个多些,容易上手,米也很好,蜀素苕溪都行。而且这几个网上有好多不错的视频及课程,一定要准确临摹!!!书谱是草书,这个入门草书很不错!!!
你这是个难题。以我看,谁也回答不了。
首先,对于行书各人喜欢有别。
其次,历代很多名家都写有《金刚经》,不知道你指的是何年何代哪家哪派写的。
再次,《书谱》属于草书,不是行书。
已经有七分形象了,很书法最主要是神似,就是加力度熟练盲写也能写得七八分象,而且整篇结构也似曾相识一般。拿篇唐诗来写也能写出兰亭集序那形象,行楷就可以出师下山了。
有木有比较好练习的字体?
实话告诉你,木有。因为每个字体能够独立的存在,一定是心血的结晶。决不是心血来潮的创造。***如有,那也不是书法。上不了台面。比较靠谱的回答是,学静态书法吧。好比新兵训练,先瞄死靶子,练到枪枪十环。也不是好射手。打准活动靶才叫***。这才达到初级水平。运动状态速射,弹无虚发,中级水平。不胡球吹了。从基础练吧。偱序渐进,临帖是捷径。选自己喜欢的帖。一点一画,一个字,一个字练吧。练吧,练吧!
主要看自己喜欢那种字体。建议,楷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隶书(曹全碑,张迁碑,经石峪金刚经),行书赵孟頫和米芾的字帖,篆书(石鼓文,毛公鼎),这些都是各种字体的入门级字帖,如有不妥,欢迎指教。
柳公权的“柳体”楷书究竟好在哪?其留世经典墨迹有哪些?
虽然在柳公权和欧阳询之间有一个书法高山颜真卿,但柳体却越过颜体直承欧体。
柳体在结构上直承欧体,且有所发展——更加挺秀。
在笔意上,显得更为精到,笔笔实入实出。回笔藏锋是其最大特点。
《玄秘塔》《神策军》《金刚经》是其流传最广的几块名碑!
柳体具体是指柳公权的楷书,柳公权的经典楷书作品并没有墨迹传世。柳公权的最为经典墨迹当属“满纸烟云”的《蒙诏帖》,另有墨迹《兰亭诗》传世,但破有争议。
柳体楷书好在哪?
骨力,柳体楷书最重骨力,“颜筋柳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骨力,柳体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柳体是唐楷最晚成熟的书体,可是说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唐楷发展到柳体已然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用笔和结字综合欧颜之长,用笔严整,且出现装饰性趣味,结字介于欧颜之间,平正中又见欹侧。
为什么说柳体楷书的优点就是缺点?就是因为唐楷发展到柳体已无发展空间,尽善尽美,装饰性更强,艺术性削弱,影响了后世的台阁体和馆阁体。
柳公权和他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后世往往把他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他聪颖好学,精通音律,能诗善赋。31岁进士及第,之后一直做着比较低级的官吏,直到书法成就广受赞誉才开始他漫长而通达的仕途生涯。柳公权一生共侍奉过七位皇帝,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谏议大夫、工部侍郎等职,咸通六年卒于家,终年88岁。他不仅工于书法,且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为后世留下了“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
柳公权的书法源自家学,他的族兄柳宗元善书法,但终因诗文成就太高而致书名不显,柳公权受其影响,远追钟爵、王羲之的笔法,近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体态,最后从颜真卿书法中化出,逐渐形成“柳体”的独特风貌。他在用笔上吸取了北魏碑刻作品的犀利,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在结体上又借鉴吸收了欧、虞中宫紧缩,峭拔险峻的特征,瘦硬匀称,结构十分严谨,不随性任意。在整体气势上,他更多的受到颜真卿的影响,但他不落案白,化颜真卿的丰脾为瘦劲,使法度更为严谨,真正做到了“法度森严”。正如苏轼所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东坡题跋》)柳公权传世楷书作品很多,影响较为广泛的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碑》、《回元观钟楼铭》等,其中尤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声名最为卓著,影响也最大。此外,他的行书也清和劲畅,较有特色,代表作为《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由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邵建和、邵建功兄弟刻字,于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立于长安(今西安),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共28行,每行54字,记述大达法师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蒙受朝廷恩宠的情形。作为柳公权楷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该碑集中体现了柳体的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
此碑整体清俊劲挺,开阔疏朗,一变中唐肥脾之风。作为唐人“尚法”的极致,其用笔精雕细琢,近乎苛刻;其结构谨中有变,无懈可击。具体来说,点画爽利凝重,横画运笔健劲舒展,大都方起圆收,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瘦长,干净利落;竖画劲挺有力,凝练结实,特别是悬针竖,力送笔端,入木三分;撇画锐利流畅,捺画厚实,一波三折,在追求变化的同时还避免了单调重复的尴尬,更显英姿飒爽。需要指出的是在处理横竖关系时,柳公权打破了颜真卿楷书中横细竖粗的形态,整体上各笔画更加均衡匀称,爽利快健,给人以不可屈折的力量感。结字方面,中宫紧敛,***展拓,各笔画间讲究穿插、避让,且每字之中多有一、二笔画突出,或长或粗,轻重有致,突出造势,使字体风格彰显干练紧凑。章法上行列关系整齐,空间布白均匀,整体“疏密合度,张弛入理”,赋予均衡整饰的美感。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刻立,由崔钛撰文,徐方平题额,柳公权书丹,碑文记录了回鹤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以及书法价值。此碑立于长安宫廷禁地,加之后来碑石毁秩,所以拓本极少,传世所见只有南宋贾似道藏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该碑因为是奉皇命书写,所以作者竭尽全力,写得特别慎重,比起早出两年的《玄秘塔碑》而言,减少了些许吟持之色,而显得更加成熟,更为苍劲,可以说是柳公权晚年的得意之作。用笔干,方圆兼施,以方为主,多中锋用笔,笔画以瘦硬取胜,却也刚中带柔,因而其线条瘦而不柴,丰腴而不臃肿,点画灵活变通,顾盼照应,虽在法度的严格要求下,仍表现得极为生动;结字稳健沉着,中宫紧收,四围开阔,敬正相生,顾盼天成;章法方面,字体大小参差错落,随形布势,浑然天成,整体给人以精致劲美,疏朗大气的美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金刚经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金刚经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