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属于草书的有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属于草书的有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隶中草书”之称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隶由篆书来,春秋战国七国文字杂乱,又因战乱,形成草篆,其萌芽则隶变,如汉简,民间书体的演变渐变章草急就,艺术的变化在人民生活中,统治阶级最终完善它,故流传汉章帝创"隶中草书"之章草一说!
书法的演变很有意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人们在书写过程中,由小篆的便捷书写产生了隶书。隶书产生后,再次快写产生了草书。
早期的草书称为章草,故古时又把草书称草隶,甚至有学者认为,楷书也应归于隶书。
章草与今草在字形上有较大区别,陆机的章草《平复帖》至今仍有一些字无法识读。
实际隶书和草书是没有相承关系的,也就是说要写好草书是不能从隶书入手的,生活中很多书法家隶书写得很好但行书和草书一塌糊涂(当然万事皆有例外,另说)。
谢邀。在书法领域里,隶书有著名的汉隶三颂,即《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三者均是石刻碑帖。爱好书法的都知道,书法承袭前人,临帖是必须的手段,通过临帖揣摩研习书法要领。
《石门颂》为摩崖石刻,全名为《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碑》等。
这个碑刻,字体笔法高古,有篆书的笔意,线条曲线为主,是极有特点的隶书。其笔法灵活自如,字体飘逸灵动,不苟求工整,恣意奔放,随性自然。字体瘦硬,结构舒朗,隶书结体,内中带着篆、草、行的意蕴,被称为“隶中草书”。
感谢邀请!题主“隶中草书”大概是一个新造的词。书法史上没有“隶中草书”这样的词儿。但是,不妨我们猜一下,所谓“隶中草书”,大概就是“隶书中的草书”这个意思吧?
那么,隶书之中有没有草书?我们说,肯定有!因为隶书本身就是从“草书”中来的。
我们知道,隶书是篆书的简写和草写方法。
隶书诞生之日,正是篆书做汉字的“标准字”的时代。隶书大约出现在战国初。即公元前400前后。当时,这种“隶书”还是篆书的身段,只不过写得比较随意潦草罢了,但是,这种写法比篆书要省事一些,所以,在下级的皂隶之士中间非常流行,到战国末年,这种隶书一直流行,并且比较潦草。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平复帖》,应该感谢民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的收藏,新中国成立以后,张伯驹把《平复帖》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平复帖》是隶书中的草书,所以文字非常难辨,启功先生花费很大精力,终于完全解释出文字了。
《平复帖》意义非常重大,它向我们讲述了汉字在魏晋时代的生动画面;隶书,除了我们印象中的《曹全碑》那种写法,伴随隶书“正楷”的还有“行书”,即像《平复帖》这样的潦草写法。
因为陆机那个时代,写字主要还是隶书为主体,也是日常应用书法的普遍习惯,《平复帖》比《兰亭序》早了约70年,即使是王羲之写《兰亭序》的年代,隶书依然是当时的书法主流。我们就可想而知,西晋时代的草隶已经写得这样熟练。
没有“草隶”就没有行书,也就没有后来意义上的楷书。因为,草隶本身就是对隶书的突破。
除了《平复帖》这样的草隶,还有与陆机同时代的大书法家索靖创造的章草,也是草隶的一种风格。
行草的用途有哪些?
行书:字体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对抒发灵性,培养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很有帮助,适合于忧郁症、有强烈自卑感、手足麻痹、脑血栓患者练习。
草书:体态放纵,笔势连绵回旋,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一气呵成。尤其适合精神压抑,忧郁者抒情达性之用,而不宜于焦躁者练习。
草书、行书、楷书和隶书,这四种字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现在通行的说法,行书,楷书和草书,都从隶书变化而来,而隶书是由小篆变化而来,小篆又由大篆演变而来。
大篆一般认为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班固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是个啥呢?《说文解字序》中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秦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传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谓之小篆”。所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简化之后形成的新书体。 前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书正是从篆书而来。
篆书和隶书,看起来相差太多啦,这怎么能攀得上亲戚呢,别急:“篆之捷隶也”。篆书写快了,就出现了隶书。可以说,后代书体的基本笔法,都是在小篆时代就已经造就了基础,后代的大家,也往往从篆书中获得最为精妙的笔意。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隶书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后人把隶书分成"秦隶"与"汉隶"。"秦隶"多用方笔,被称做"古隶"。"汉隶"又称"八分"体,。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这就看出来隶书和篆书的传承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属于草书的有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属于草书的有什么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