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怎么练好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怎么练好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如何创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关于书法创作,其实就是一个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表现一个主题。
就题主所发的图片来看,已经具备创作的技能。题主临的是米芾的《苕溪诗贴》和苏东坡的《寒食帖》,虽然这两幅临作属于工临,也临得非常不错,但这两幅临作已经有创作的元素来里面。
- 这两幅临作在章法上没有完全按原贴布局,这就是您在临写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谋划和想法。
- 通过章法的调整,在笔势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点画,单字,和行之间的呼应也比较好,保持了顺畅的行气,同时也在布白上也中规中矩(在这点上应该可以尝试一下布白的变化)。
- 虽然是工临,您在点画上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所以,题主应该已经具备了创作的技能,也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如果说要提一点建议的话,也许可以尝试在创作(包括临作)之前,对一幅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定位和谋划。
一点建议,希望能给您有一点帮助。
1.行书如何进行创作才能出有质量的作品?
首先得了解行书的特点,并能够应用到书法实践当中。行书有如下几大特点:
A.用笔上多以露锋为主
B.化线为点,化点为线
C.方圆结合,以圆笔为主
E.由缓逸到劲疾,动感增强
F.以敧代正,姿态万千
技法能掌握越多,体会越深,则在创作中更能游刃有余。
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应有:
行书作品的创作,这个题目有点大。因为写一幅字,首先是看用途,确定其实用的功能,然后才有创作。比如送人,参展,参评参赛,自己欣赏等等等等,先看用途,而后定内容,定尺寸,定风格,立意境。
根据自己的书法能力,尽量把字写的规范,不能信马由缰地乱写,行书字有自己的特色和规范,历代书家都是有成功的范例,有些规矩不能不守。
初学创作重要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循规蹈矩。人们对你作品的评价,首先是用传统书法的美学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看你能乱到什么地步。
创作也不能完全照搬,要在遵守规则上变通。如何变,哪些地方能变那些地方不能变,在于你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行书创作通常有二种方式:
这二种创作方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它们既适用于行书的创作,也适用于任何书体的创作。
一般而言,我们在进行行书或其它书体的创作前,我们应首先将自我的创作意识调动起来。那什么是创作意识呢?简言之,就是“我想写”,主观意识中有创作的冲动。说得直白些,就是兴致所至,想写上几笔。这种创作意识的产生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说,最近感觉临帖水平有了进步,想检验一下这段时间在书法学习上的成果,从而产生创作意识。又比如说,因为心情非常舒畅,又小酌了几杯,想挥毫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进而产生创作冲动。
还有一种创作冲动,几乎每个学书者都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笔墨冲动”。所谓“笔墨冲动”就是,当一个书家或学习书法的人,在面对摆放在眼前的“笔、墨、纸、砚”时,都会迅速进入到文房四宝这些书法特定工具所带来的书法意境之中,迅速进入“我想写”的状态,急于体验由“写”而带来的“书写***”,这时创作的意识就会产生。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对书法的创作意识与创作冲动以及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极为精妙的总结。他说: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孙过庭的这番话,似乎也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孙过庭把书法创作中书者创作意识的形成,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精妙,所谓“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人在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之时是最容易产生创作冲动的。
那有了创作的意识,产生了行书和其它书体创作上的冲动后,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呢?是马上挥毫泼墨呢?还是先求“意在笔先”呢?
有人说楷书学柳体,那行书学什么好?
柳作为唐四大家之一,柳体书法也得到了现在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喜欢和欣赏。
唐宋阶段是书法的鼎盛时期,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大书法家,柳是四大家之一。这个阶段受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书法家审美取向发生直的改变。在这之后的书法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有又有所发展。
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古法,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说到底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本人感觉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先从魏晋入手,取法高古,方为捷径。要学行书二王、米芾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楷书学柳公权楷书(柳体)是正确的。学行书,就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入手。因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虽是集字而成,但绝大多数字都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序》真迹不见,现在的字帖都是后人临摹的,而不是王羲之的行书真迹。
再者,《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字数多,从笔法和字法方面能学到更多的书写技巧,与此同时,可以开阔学书者的视野。
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夫若学行书,就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不知题主对我推荐的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有无兴趣?
学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临上。
对临,可选字临,也可以统帖临,还可以一页一页的临。
记住,一定要先工一帖,不可随意换帖。
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见图),是学行书的经典之作!
从东汉到东晋这个历史时期,质朴奇古与风流工巧的两种风格的真、行书体是同时并存的,王羲之的历史功绩,正在于对业已成熟的行书做了整理、提高和播扬。
《兰亭序》的点画形态变化丰富,特别是在用锋变化上更见神妙,但是初学者不易摸到门径,很容易得柔媚之弊!如果走帖学之路,建议不妨从智永入手,也就是在学《兰亭序》之前,临习一段时间智永的《真书千字文》(见图),为什么?因为智永真书的点画变化明显,用锋方法丰富,而且与《兰亭序》很接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就是静态的《兰亭序》。
学习行书的要点在哪里呢?就在学习态度上,要象学楷书一样,心手两用,要看得准,落笔准,结体准,不能因为行书的特点是"行如走",而片面地信笔率意去写!
在此,鹏誉轩笔庄(淘宝网),祝广大书友朋友,写出体现你们的气质、审美情趣、人格精神的"楷为立"、“行为走"、“草如飞"的书法作品!
(仅供参考)
楷书学柳体有一定道理。因为唐楷中,欧阳询的九成宫代表作,其用笔和结字均平稳无奇,笔画变化太少。作为初学者是再好不过的范本。再看颜真卿,其多宝塔碑严格来说欧体的用笔和结字还依稀可见,字体总体来说求平稳秀媚多姿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然而,到了颜勤礼碑虽铸就了气势磅礴,雄放清整,结字更趋宽绰,运笔更苍劲有力之风格的形成,但对今人而言其夸张之态仍然无法全面吸收。所以学颜体者非孤傲之性格而无法领悟其精髓。反观后唐柳公权,其字集欧颜之所长,自成一体,,其书法结构爽朗,用笔中侧兼备,字体险中求稳,稳中寓险,笔画变化多端。柳体看似很难,实则很容易上手。只要把握中宫敛聚,四面开撑,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的原则,就可以随性练习而不拘泥于小节。况柳字用笔结字对今后的行草用笔结字很有帮助。因此练楷就应该练玄秘塔碑,而行书当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然看不到真迹,临本也可以说是行书之天下第一。其特点英气伦绝,遒媚健劲,用笔信马由缰,结字千变万化。凡临兰亭集序得一二者,其行书手段皆不可小觑。所以练行书从兰亭序入手是最佳选择。
最后奉上作者临兰亭集序视频部分,敬请评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加载中...什么体是写行书的最好基础?
楷书和[_a***_]是写行书的最好基础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怎么练好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怎么练好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