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章草书法字体在线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章草书法字体在线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中的章草?
章草在书法中属于小众书体,影响力不大,谈草书大多是论狂草与今草,章草比较有名的是陆机的《平复帖》,写狂草最有名的是张旭与怀素,二者有癫张醉素之称,《古诗四首》与《自叙帖》是二者的代表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回溯一下章草的起源和发展,这对于我们了解草章艺术特点的形成很有帮助。
章草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它的前身是隶书的草写,也就是草隶。草隶的产生是出于实用的需求,因为隶书的书写虽然已经比篆书简便快捷了很多,但仍不能满足实用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隶书的草写。草隶诞生的年代说法不同,一说是秦朝末期。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另有说法认为草隶产生于汉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有“汉兴有草书”之说。
在西汉末期,在草隶的基础上发展出章草,章草是通过对草隶结构、笔画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后而成。章草因其结构明晰规整、书写时遵循一定章程故被称作“章草”。
还有说法认为,史游作《急就章》受到了汉章帝的欣赏和推崇,故称其为章草。
章草在两汉魏晋时期发展成熟,在东晋时期,随着今草的出现,章草逐渐受到冷落,发展式微。宋代书家黄伯思曾在《书评》中说:
“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变索靖法,稍以华胜…萧景乔《出师颂》虽不逮魏晋人,然高古尚有遗风…隋智永又变此法,至唐人绝罕为之,几至泯绝邪。”
黄伯思这段话概括了章草从东晋到宋代渐渐没落的实情。
章草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书体,可以把章草看成是草隶的升级版,而今草又是章草的升级版。在隶书向草书和楷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章草承载了汉字实用书写方面的功能。所以说章草起到了承载与过渡的作用。章草所具有的过渡性书体的特点,使章草在审美方面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又具有其审美方面的局限性。
五种字体中最早产生的?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过的五种主要字体如下:
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小篆
又称秦篆,是在大篆基础上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秦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称为“秦篆”。
2、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草书、行书、隶书、楷书中,隶书是起源。隶书起源于秦朝,是由篆书逐渐演变转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字。行书、草书和楷书都起源于汉代,且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便转化形成的书体。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楷体,因为它形体端正、笔画平直、线条分明,便于辨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章草书法字体在线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章草书法字体在线转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