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俦行书字体设计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俦行书字体设计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蔡京的书法真的能和蔡襄相媲美吗?
二人都不错,艺术上的其实不要争高下,到了一定层面只是风格差异,艺术水平无***高低。
从艺术角度评论,蔡襄守成忠正,纯朴厚道,但缺乏独立艺术品格即鲜明风格不像苏黄米那样,难以成为效法的楷模。而蔡京则吸收徐浩沈传师欧阳询王羲之而用自己的强烈个性融合之并不露痕迹,形成极为独特的个人风格。从皇帝、士大夫、民间都“人争宝焉”,“价不减王羲之六角葵扇”,其书法“海内所宗”,米芾也推其为第一。内府藏其精品73件。这不能说所有人都是趋炎附势之徒。北宋亡国必须有人负责,这个人只能是皇帝以外官最大的人 ,蔡京被打倒后郁闷而死,其实研究史料,蔡京人格不崇高比较圆滑世故,但并没有做什么两党斗争以外出格的诬陷害人的事情,相反做过很多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比如中国最早的养老院、***院和托儿机构。但中国人一般喜欢墙倒众人推,贴上标签万世不得翻身。其实三十年后宋孝宗的时候就为蔡京岳飞两个人***恢复名誉了。蔡京名声再次变坏是南宋末年面临与靖康相同的国际环境之时,到元人修宋史的时候就列入了奸臣传。到明清人们都出于“政治正确”而毁弃蔡京书法,极少的数量更影响了客观评鉴。
所以撇开政治因素的话,单从艺术层面,蔡京书法和宋徽宗一样,是高于苏黄米蔡(蔡襄)之上的、极为独特的存在,是北宋文人尚意书风的终结者。
问题:蔡京的书法真的能和蔡襄相媲美吗?
蔡京无论在书法还是在书法史的地位上都不和蔡襄是一个档次的。
1、北宋初年,《淳化阁帖》这本集二王书法大成的书法字帖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法帖,在没有字帖印刷技术的时代,这无疑对于书法的推广有很大好处,一时间民间也开始学习二王书法。
2、由于宋太祖本人也喜欢二王,再加上科举考试的推动,“趋时贵书”开始流行,这种书体其实就是王宫大臣们喜欢的字体。造成整个北宋初年,书法处于保守状态。
3、到宋仁宗时期,书法开始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趋时贵书”,另一个就是脱离了实用性和贵族书风影响,纯粹的文人式把玩的书法,其中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欧阳修,另一个就是蔡襄。
4、蔡襄开始也学习时贵书,可贵的是他能从其中脱离出来,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以颜体融汇晋唐的独特风格,即严谨又不切法气韵。在北宋初年的书坛可以说独树一帜。
5、蔡襄对于法度的肯定,对于唐代书法的推崇,是对有《淳化阁帖》带来的萎靡书风的一种拨乱反正。对后来尚艺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就是他的地位所在。
6、蔡襄对唐代书法的发掘,只要是对于颜真卿书法的推重,颜真卿当时并不以书法名世,经过他的宣传,颜真卿书法开始被重视,并切影响整个宋代书坛。这也是他的地位所在。
7、蔡襄的崛起,对于书法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他被称为宋代尚艺书风的开启者,被列入宋四家也是合情合理的。
8、有人认为应该把蔡京列入宋四家,主要是因为蔡京的书法更加符合尚意书风。但仅仅如此,并不能影响蔡襄的地位。
二蔡书法之论甚众,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人品书品之争,众说纷纭,前人备述。二者书都是颠峰成就,唯有高山仰止,不敢妄言置评。但人有喜好憎恶,撇开人品之争,单论书美,我爱蔡襄书端庄秀丽之美,更喜蔡京之雄强沉健之风。实在说来,二者书功,难分伯仲,于时于后,确属巨擘之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以人论书还是以书论书?
为何先说这个问题,因为历史上对蔡京的评价很多,人们在谈及他的书法之时,大都是好的评价。
米芾说:“我朝书家,太师当为第一。”苏轼说:“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书史会要》:“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蔡京书法
但谈到蔡京其人的时候,大都是什么难听说什么,像“乱臣贼子”、“巨奸老恶”、“庸劣之流”等等。
所以,倘以人论书自不必多说,蔡襄远胜蔡京;若以书论书,则需要用其他角度来评价。
人品即书品的评价,古已有之,人品高尚书法就好,人品低劣书法就不好。事实上,这么评价没有错,但未免太过简单。历史上有些书法家,人品不能算好,但你却不能说他们的字不行,如赵子昂,如董其昌,如王铎。
蔡襄书法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宋四家中,苏轼比黄庭坚年长,黄庭坚又比米芾年长,按照年龄算,唯蔡京最接近这个顺序。反观蔡襄,他比苏轼还大25岁,怎么会排在最后呢?理应“蔡苏黄米”才对。“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来应该指的是蔡京,非蔡襄。
从书法成就的角度,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家汪曾祺先生认为,宋人书法当以蔡京为第一,第二米芾,第三苏轼,第四黄庭坚。
蔡京书法
蔡京官居太师,六次拜相,可代宋徽宗批奏章。书法造诣胜过蔡襄。但古人评论名人,先看人品。故此,把持朝致多年,四奸之首的蔡京落选宋四家,被蔡襄取而代之。宋徽宗治国无能,艺术造诣眼光遥遥领先。
唐朝诗人众多,为什么贺知章混得比李白、杜甫还好?
人各有志,命途迥异。只能说,走仕途道路,贺知章比李白杜甫强得多,但比不过魏征张九龄; 论诗歌成就,他虽胜过武后玄宗,但比李白杜甫差得远。搞政治,需要建立引领时代先风之功,平步青云没有意思;写诗歌,需要留传代表时代精神之作,附庸风雅没有意义。李杜诗篇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两人不会混世,以致人生跌宕,历尽苦难,体察民情,最终留下了千古绝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首家喻户晓的《咏柳》,让我们记住了唐朝有个叫贺知章的诗人;一部时下大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让贺知章再次跳进我们的视野!和李白、杜甫相比,贺知章仕途上要顺风顺水的多,三十六科场扬名,高中状元及第。此后的贺知章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临到辞职还乡的时候,皇帝亲自赠诗,太子率百官送行,这一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那么,为什么贺知章比李白、杜甫混得好呢?
第一,时运的问题。贺知章大李白四十多岁,他生活的大部分集中在***盛世,他去世那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十一年。玄宗执政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贺知章这类有才学的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李白也还不错,虽没参加过正式的科举,好在有真才实学。年轻时的李白热衷于干谒,用李白自己的话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而后得贺知章等人的引荐,深得玄宗赏识,也得以供奉翰林。只不过,李白的诗才过盛,玄宗又文艺范儿十足,所以李白也只有陪着皇帝玩乐的命。杜甫相对来说,仕途只能用坎坷二字形容,两次参加科举,都遗憾落榜,在长安城一困就是十年。四十三岁,通过干谒好不容易谋得个河西尉的小官,他还不愿做,最后管是了仓库!
第二,性格问题。贺知章、李白、杜甫三人都是狂人,但又有不同。贺知章是有点儿可爱的狂,他狂起来,金龟换酒,醉眠井底;李白是有点傲慢的狂,他狂起来,贵妃研磨,力士脱穴;杜甫是有点儿耿直的狂,他狂起来皇帝直接下了道永不录用的圣旨。
贺知章、李白、杜甫三人机遇虽不同,但这并不没有影响他们在唐诗世界里的奕奕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虽然,李白和杜甫的名气大,但却没有贺知章混得好是事实。大唐盛世,人才济济,要想混得好,不得要有文***,还要有情商。这方面,贺知章博***众长,兼而有之。下面比较他们的文***与情商,你就知道贺知章的混得好并非偶然:
贺知章他年少时就以书文闻名,而且他还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这是李白与杜甫所望尘莫及的。他作为朝廷的御用文人,写了不少应制诗,这只是他人在朝中,身不由己;但他也不过分阿谀奉承,让人感到肉麻,写得清闲自然,如沐春风,这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除此之外,他的写景状物、直抒胸臆的绝句也是脍炙人口。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咏柳》和《回乡偶书》,天然去雕饰,真情满满。所以,在诗歌上,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不但工作很努力而且玩起来也玩得也嗨,在酒场上,他与李白、李适之等人并称”饮中八仙“。他曾与李白有过“金龟换酒”典故:有一次,贺知章身上没钱买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的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这一方面看出他为人豁达豪爽,另一方面看出对功名的看淡。这才是做人、做官所需要的,执著一事,并不执迷于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晚年,他不留心官场,要告老还乡,唐玄宗亲自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这种荣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是他做人做官最大成功之处,与他的高情商分不开。
他是个***性人物,他少负盛名,早年醉心于官场,”朝扣富儿门,晚随肥马尘“,终究入不了那个官场的圈子,所以一度自暴自弃,心灰意冷。但是一应诏马上就原形毕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小人得志似的。
***王朝,诗人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众多,才铸就了唐诗的辉煌。
贺知章、李白、杜甫都是唐朝非常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命运却相差很大。
一、贺知章,初唐诗人,年轻的时候就以诗文知名,兼善书法,三十多岁状元及第,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金科状元,喜欢喝酒,为人旷达不羁,情商智商均出众,晚年更是清淡风流,“吴中四士”、“饮中八仙”、“仙宗十友”皆有他的席位,可见其名声不斐,造诣匪浅。
在世人眼中,贺知章就是***最好命的一位诗人,虽自称“狂客”,但他张弛有度;虽身居高位,却谨言慎行,伴君两侧几十载,竟无半点差错,而更重要的是,贺知章高寿八十六,在整个唐朝,恐怕也很难找到几个比他更长寿的诗人。
贺知章的一生,几乎是当时世人的理想,三十多岁中状元,从此以后,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临到辞职还乡的时候,皇帝亲自赠诗,太子率百官送行,这一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
再看看贺知章生活的年代,那是***最幸福的几十年,前面是贞观之治,后面紧接着又是***盛世。且不说他在诗坛和书画史上的巨大影响,单是他混迹朝廷五十余年,还能全身而退、载誉而归,就足以羡煞世人了。
二、与他晚辈的李白、杜甫曲折坎坷的一生相比,贺知章无疑是非常***的。
作为晚辈的李白和杜甫,比贺知章小了几十年,境遇就比较倒霉了。他俩没赶上贞观之治,虽遇上了***盛世,却啥好处都没有捞着,仕途上刚刚有了点起色,却碰上了安史之乱,随着***王朝的衰颓,后半生都过的穷困潦倒、颠沛流离。
李白因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所以官场就混不下去,只好浪迹江湖、游山玩水,最后还因站队问题被发配边疆;
杜甫由于心系民生,无法与官府同流合污,弄得自己流离失所、几次锒铛入狱,整天为身家性命、柴米油盐担心劳累。
一个人在社会上混得好,或不好,不一定与他的才干相关。有才干,但是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在我们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要成功,无疑是困难重重。
贺知章,李白,杜甫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贺,李,杜三人中,贺子章年岁最长。他生活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从青年到暮年一直生活安适,宠遇优渥。贺知章的一生皆受到***的特殊恩待。
第一次和李白相逢。贺知章大加赞赏李白诗才,呼其为“谪仙人”。并当场邀请李白共饮。在发现没带现银时,立即解下御赐金龟抵押酒钱。李白意欲劝阻,贺知章却说:“我记得你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于这件事,李白在其诗中写道: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可见贺知章的豪放丝毫不亚于诗仙李白。但是贺知章的狂放,仅限于生活之中。对于和***的关系中,从没有逾矩之事,故此很得皇室欢心。
和李白相遇时,贺知章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而李白不过才二十多岁。能对年纪小自己这么多的人如此赞赏,也足见贺知章的胸襟。三人中贺知章也是唯一一位真正的体制中人。他是状元出身。对于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再看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政治侏儒,一个是生不逢时。纵使诗才无双,也难敌命运无常!因此贺知章比李白杜甫混得好,是理所应当。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小时候,***期作业上总有一些小故事,有一个是讲王献之学习写字的故事——“我儿习字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羲之是书法大家,他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立志超过父亲,于是他就问母亲,如何才能超过父亲,他妈妈就指着院子里的18缸水说,你把这18缸水用完,就差不多了,王献之听完就没日没夜的练习,几年之后,在写完三缸水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到“大”字时,感觉写的不好,就补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把作品还给了儿子,王献之不服气,又拿给母亲看,他母亲看完指着太字的那个点说“我儿习字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潜心练习,最后终于成了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简要讲讲启功先生的三则书法小故事吧:
1、一日学生请教启先生是怎么学习写字的,先生答:平时走在街上,眼睛就观瞧路旁店铺的牌匾,只要看到字体写得好看的,就停下脚步仔细研究,这字是怎样写的,这一笔为什么这样写,这几笔又是如何安排的,都反复推演并一一默记,下次再写自然就会了。
学生不解:“您这说的是那年的事儿?”
先生回:“现在也是啊。”
先生说得忒坦然,浑然不觉“丢面子”。
2、有一次启先生为他人题字,落款处盖双印,谁知一时大意却把朱白印搞颠倒了,令观者面面相觑好不惋惜,求字之人也不好意思请先生重写。先生略一沉吟,当即提笔在钤印旁边补了一行小字:“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启先生智慧之举使满座皆欢、尴尬顿无。
3、二零零四年初,有人提议书法界搞“兰亭书法节”,并要发起写“续兰亭序”,书届认为只有启先生能担此重任。先生听说此事后谦逊地回道:“对于《兰亭序》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研究、讨论;但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只有抱着仰慕、学习的态度。现在让我写个新兰亭序,这脸皮是不是太厚了,那是要被后人骂的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俦行书字体设计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俦行书字体设计教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