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写在竹书上的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写在竹书上的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汲冢竹书名词解释?
汲冢竹书指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一作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二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是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经过整理,有《竹书纪年》12篇,因为原本写在竹简上而得名,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与传统记载不同,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原简早已不传,古本《竹书纪年》至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佚失。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学者有辑校本,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汲冢竹书”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时在汲郡战国魏王墓(在河南汲县,今为卫辉市境内)出土的一批竹简文献。其出土时间众说不一:
1.咸宁五年(279年)说。唐房玄龄等《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幔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
2.太康元年(280年)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云:“大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还襄阳,解甲休兵,乃申抒旧意,修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嵴撸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唐房玄龄等《晋书・卫恒传》载卫恒《四体书势》云:“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
3.太康二年(281年)说。唐房玄龄等《晋书・束皙传》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荀勖在整理《穆天子传》作序云:“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也。”
4.太康八年(287年)说。《尚书・咸有一德》孔颖达正义持此说。
汲冢竹书:是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
西在晋咸宁五年(279)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王墓穴,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
这些简书就被后人称为“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关于《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中颠覆历史的观点有何评价?
谢邀。这本古揖听说过而没有读过,其来源也是有一定的神奇性和偶然性,竹书纪年共十三篇是因为古人盗挖了据说是魏惠襄王的墓,出土的一套竹简。记载了上古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共1847年历史。
而《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乃由王国维辑校,是在古人晋人,宋人揖校基础上的再补正。
竹书纪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秦始皇的焚书,使先秦很多历史书荡然不存,五帝及夏的历史悬疑,竹书纪年的出世填补了这些空白,使中华文华的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当然这部书中对历史的记载与我们所知的,特别是《史记》记载的有些不同,有的记载甚至颠覆了我们的认识,但本人的理解是:《史记》虽然是一部严肃的纪传体通史,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真正的历史,司马迁也是参阅很多书藉,访问很多地方和人才完成的,所以从时间上说,成文年代更久的竹书势必比《史记》更可信,特别是西周以前的历史,五帝史。
所以我认为,不是竹书纪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而是我们被不正确的历史记载误导了很多年。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近百万年的进化史,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写在竹书上的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写在竹书上的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