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间楷书字体临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民间楷书字体临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公权楷书值得坚持临写一辈子吗?为什么?
比如,我很饿,那么有没有必要问别人“我吃一百个馒头能饱么”这样的问题?喜欢吃馒头就从第一个开始吃就好了,总有吃饱了的时候,何必过问他人。除非自己并不饿,只想知道吃几个馒头能饱,那样恐怕意义不大了?
我学柳体。学到现在,好多同道中人便劝我兼学行书,魏碑。说:不学行书,是死柳,不学魏碑,是俗书。我不大懂。但大家都说学柳必无出路!
所以到现在学柳之人,全部迷途知返,回头是岸了。
好奇怪,柳体真的不堪后学吗?
柳啊柳,你的出路在哪里?
王铎像柳吗?
启功像柳吗?
我现在真的不好回答。
现发二幅临习供各位批评。
我幼时即喜柳体神韵,从此就喜欢上柳体。
至于值不值得写一辈子,因人而异。
但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临习柳体或诸体,当临习到娴熟后就像一个陌生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知已知彼。再后便“温故而知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下二田就是典范……
您认为柳公权楷书值得坚持临写一辈子么?
我是山人的生活感悟,社会问答达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声明一点,我不爱好书法,我的字也写得不好。正因为我从小到大字写得不好,所以我对能写一手好字的人都抱有敬佩之心,也很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字。
七八十年代读书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字太丑,也向同学请教过,就是自己练不好。后来参加工作之后也买过几本钢笔字贴照着练,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进步不大。后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练字也要天赋。我爱人读的书不多,可是她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
我女儿从小就像她妈妈一样爱好写字,读小学的时候钢笔字就比我写得好。后来上大学了有毛笔书法课,那段时间她跟着老师学会了如何写毛笔字,老师要求她们临写的就是柳公权的楷书字帖。记得当时我专门在新华书店给她买了两本柳公权楷书入门大字帖。
后来女儿参加工作了,也没有时间写毛笔字了。看着孩子留在家里的那一套笔墨纸砚,还有家里一些过时的旧书以及没用的学习资料,我就有了写毛笔字的念头,这个念头一直在脑子里持续了有近半年之久,后来就转化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现在回过来想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我决定把练毛笔字当作修身养性的事情来做,另外还可以把家里的旧书废纸慢慢消灭掉,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一做就是六年了。我临写的就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六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练。
毛笔都写坏了很多支,墨汁用了无数瓶,就那两本字帖翻来覆去地练。所以我的体会是,柳公权的楷书写一辈子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练字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让废旧书纸物尽其用;二是修身养性。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几个字写一辈子我都不会感到枯燥。
我虽然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我追求的不是把字写得多么的好,我享受的是那一种写字的过程,那一种静心安神独处的境界。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高仿***,而是通过临摹法帖,深入了解原作精神实质,掌握笔法、字法特点,从中获取技法精髓,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
所以,我觉得,如果仅仅是喜欢柳体,并没有做柳体传承人的想法,也不想当一代宗师,那就没有必要用一辈子的精力专工一家。况且,柳公权的楷书,除了刚劲有力,骨感突出,个性独特以外,没有更多的可取之处。尤其是兼容性不太好,这一缺憾对以后练行书或其他字体不利。
另外,题主在描述中说,欲将方笔变成圆笔是否可以? 这个问题要分别看,如果是初学,理应按照原帖的笔法书写,比如《玄秘塔》,它用的是侧锋法,临写时必须用侧锋,并且写得越像越好。倘若想临出新意,只需改变临摹意图就可以了,比如,只取字法,将侧锋改为中锋,甚至适当的融入其它元素,这样的作法是完全可以的,在技法训练方法上叫意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意临法主要用于创作,借以读帖、取法。初学者不宜***用此法,容易弄巧成拙。
在学书法这个问题上,我一向主张博览群帖,精专多临,见识多眼界高,审美标准自然就上去了。临摹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字体技法要点理解消化的怎么样,***如写得再像,实际创作时却用不上,那也是徒劳无功。
以上是我的观点,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信息,会有预想不到的惊喜。谢谢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间楷书字体临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间楷书字体临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