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字体是楷书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魏碑字体是楷书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碑是楷书吗?为什么有人把魏碑和楷书区别看待呢?
因为,楷书和魏碑都是隶书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新发展。
隶书继续“简化”就产生了楷书和魏碑。
那么,是楷书早,还是魏碑早?应该是一样早。
不同的是,楷书这一路是贵族书法家的创造,而魏碑是草根书法家的创造。
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楷书的鼻祖就是钟繇。钟繇的书法颇受上层知识分子的喜爱,所以,钟繇这一路的书法风格和笔法,就有一个流传有序的继承体系。东晋书法家羊欣把这个传统总结得基本没有问题。
他说:“神人传于蔡邕,蔡邕传于文姬,文姬传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从晋代一直传到唐代,被唐太宗定为法书,所以,唐代以后的书法基本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了,一直到我们今天,也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如果看看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就知道的很清楚了,这个体系,第一,都是由贵族阶层推广的,而且,风格差异非常小。第二,从高层逐步扩大到了下层。第三,历代皇帝都比较重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一直保持书法风格的最大一致性。
而魏碑呢?我们现在一般认为,魏碑是北魏时期的碑刻,主要流行于北方。
这是对中国书法发展的极大误解。
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魏碑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楷书;而从文字欣赏的目的上讲,魏碑又可归类于楷书范筹。
那什么是楷书呢?
大致来说,楷书就是以单独的笔画组合、独立的笔法体系、独特的章法排列的书体呈现。
比较而言,魏碑在笔画、章法上具有现代意义楷书的一些特征,但笔法表现尚且主要为隶书,只是注入了些个性化的蜕变。
中国书法的明显分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当时由于我国尚处于南北对峙局面,表现在书法上:北方主要绪承了汉魏刻石碑铭的书风体系,以蔡邕、梁鹄、曹操等隶书为祖体,石刻造像、碑铭墓志为目的,表现出与区域、北方人性格相似的那种崇山峻岭、劲峭险绝的书风,尤其在摩崖碣石刻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南方则延革了索靖、张芝、钟繇的章草、章程书一类书法风貌,表现出一种江南山水式的淡雅绰约风韵,加上受“禁碑令”的影响,两晋时期不能私自建碑,故总体上所流行的主要是书简之作,强调的是笔情墨趣。两种书风,各有优劣,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现了两种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差异性。
明清以来,如刘熙载、董其昌等持“南北书风论”之流把书法及书家划分为“南派”与“北派”,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589年,隋一统天下,在短短三十余年中,这种南北书风的反差便很快消失了,出现了一种南北融合的新气象,南方文人的儒雅作风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便是书法史非常引人注目的隋楷出现。北碑那种犷悍豪放的风格被娟秀挺健的风韵取代。到了唐代,尤其是唐太宗时期,由于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崇尚羲之书风波及全国上下,北派那种雄强犷野的书风,也因此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真正定型的唐楷。同时,又将楷书推向的了流派分呈、严谨多样的典型楷法。至此,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楷书。
魏碑体直到清中晚期,士人被文字狱威胁,噤若寒蝉,只得转向朴学,金石考据学大兴,又随着地下出土碑刻日丰,甲骨文重见天日,书家们对乌方光亮的馆阁体厌弃,阮元、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等倡导的碑学大行其道,雄强朴茂的魏碑体始渐得人心,但已失缺了其功用的目的性,成为文人书斋中的纯雅事作为。
这道残阳的余晖一直笼罩至今,其间大家辈出,名作如林,在书法史上大放彩焰,是现今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池管窥]谢谢浏览!
谢谢@千千千里马兄的邀请
魏碑当然属于楷书,它属于楷书的一个风格种类。
按照风格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南北朝时期的碑板刻石,其中以北魏的刻石最为著名,如《张猛龙》《张黑女墓志》等等,又称为“魏碑”。
第二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唐代的楷书,也就是“唐楷”,唐代以后,除了苏东坡和赵孟頫,在楷书上面有建树的书法家寥寥。但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小楷还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说,唐代的楷书是楷书的成熟时期,那么魏碑就属于半成熟的楷书,因为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非常的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魏碑就是其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它虽然是楷书,但是很多的魏碑还有明显的隶书的笔意,与唐代的楷书风格并不一样,少了一点严谨和自己,多了一点粗犷和古朴。
这是很多人把魏碑和楷书分别来看待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楷书就是指的唐楷。我们今天所用的打印体,虽说叫“宋体字”,也是从唐代楷书演变而来。
所以,由于魏碑和唐楷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同,把二者分开来看也是很正常的,也有利于大家区分。
一、楷书和魏碑
我认为魏碑和楷书书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他们之间,毫无疑问,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楷书是魏碑的一个后代,而魏碑是楷书形态发展的一个中间状态,是隶书和完全成熟楷书之间的一个中介。
这其实可以类比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魏碑是“父母”的话,那么楷书就是魏碑这个“父母”的“孩子”。但是孩子是不是父母的一部分呢?是不是应该把孩子和父母不区别看待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名的。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况且魏碑和楷书这种“亲缘关系”更多是书法艺术自然演进的结果。
二、魏碑和汉隶向楷书的过渡
在这方面比较有力的一个证据就是,魏碑其实在很多笔法和结构的处理上有着汉隶的影子,受到汉隶影响比较大。
比如大部分魏碑的结体趋向于扁平,虽然方正瘦硬是其发展趋势,但是魏碑仍然存留着隶书扁平飘逸的书风。另外横画起头的大疙瘩也可以看作是隶书蚕头的一个存留标志。
但是另一方面毫无疑问的是,魏碑作为楷书发展形成过程的一个过渡书体,其中很多特征已经显现出来了楷书的特色。
既然是历史脉络的不同段落,必然就有一个因果或早晚关系。
毕竟魏碑方笔多于圆笔,带有隶体的刚劲。但在结构上有明显与隶体有别,更多接近唐楷。
罗坤学的字可谓魏碑结构,唐楷笔意。
魏碑与楷书不同,是因为南北朝分裂导致的吗?
历史问题不好界定,如果上述问题成立,或者象有的人说是鲜卑人学汉字所致,哪我反问一句,魏碑的书法人难道都是鲜卑族人?
我觉得一个可能是这与当朝帝国提倡的官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北魏的官文字样是什么样咱不见过。另一个原因可能和刻碑有关,魏碑这种字可能便于雕刻,大家都跟风摹仿,便形成了一道风景,但在西安碑林有许多魏碑刻在关中道出土,魏书普及到这种效果,面积这么广,让人难以置信,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答:魏碑体是北魏时期用于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是鲜卑族掌权后进行汉化的主要成果,因其摆脱了板正僵化、波磔矫饰的汉隶,改变了字体形状,是一种向唐楷过渡时期的文字,因此也被称之为魏楷。但不管是现存的半隶半楷类魏碑,还是方整严峻类、结体灵动类、稳妥精到类、书体浑穆类、接近唐楷类等魏碑体,它们都是工匠直接刀刻书体,没有经过成熟书家的提炼升华到极具艺术欣赏性的书法线条,虽然在清代又被发展到新魏碑体,但其结体、点画夸张而少变化,整齐方正却往往流于呆板,这和书法艺术强调的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变化的审美特性难于合拍,因此到唐代就没有再发展下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唐楷了。更多评论尽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
这方面专业人士很多,古人不见今,今日照古人、具体的界定成型与过程在史上则是一个“系”,互为关系依附,回复中的朋友们都是高手了,或就百度中也方便,中国不缺的是才人。
魏碑是刀刻出来的,楷书是毛笔写的。南方的碑如二爨,也是魏碑中的精品。并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魏碑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只有帖,没有碑。
在北方,同样也有帖。北齐与北周,也是在北方建立起来的******,他们同样重视帖学。实际上,就是纯粹的鲜卑族统治的北魏,也是被汉文化所同化。在《张黑女碑》中,就是很明显的具有南方气息。
刀刻的碑文,是带有装饰性雕琢的美化。用毛笔书写,会很复杂。而使用如油画笔,却能够描画的如刀刻剑削般的方棱见角。我亲眼所见过一个做美工宣传的老师傅,用油漆刷子在墙壁上写一米见方的大字,字体就是魏碑。其流畅的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魏碑的体态虽多,但是优秀的作品并不多。而且总的数量也远远不及字帖。书法本身是毛笔所写,要学习书法的话,还是应该选择帖学。魏碑作为一种欣赏性的艺术,当然有其欣赏的价值。但是要分清楚常态的书写和碑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所为。如果北朝时的人平时也如碑文上的写法,就是在倒退。楷书经过了整个晋代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字体的演变,也是以便于书写而进行的。不可能会由简便返回繁硕。因为书法在古人是实用,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用来欣赏,想怎么复杂就怎么复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字体是楷书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字体是楷书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