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的毛笔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的毛笔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孟頫的书法是楷书吗?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后世人将他与“颜、柳、欧”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
赵孟頫是学王羲之第一人,深得王羲之的笔法,字体外圆内方,文雅遒劲,符合传统中庸文化,自此以后无人能够比肩赵孟頫书法。甚至比王羲之多一道苍劲!
赵孟頫的书法是楷书和行书。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元朝书法家,一品大员。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精通音律、文章、书画。
在元代书画地位极高,也是元代唯一一个在书法上精通诸体,能写篆隶书的人。他的楷书、行书成就最高,也被后人列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颜柳赵的赵就是赵孟頫的楷书,他的楷书娴静文雅,有王羲之书法余韵,行书更加是继承了二王书法的风格,并且更加的妩媚动人,姿态更加婀娜多姿,书法作品气韵弥漫,生动活泼。
赵孟頫的书法是楷书,并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赵孟頫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
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点画圆润华滋。
是的。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
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究竟馆阁体算不算书法?馆阁体与楷书主要区别在哪?
明清官场的通用体,明代叫“台阁体”,清代叫“馆阁体”。我觉得“馆阁体”算是书法,人家也有“法”,讲究黑、大、光、圆。用现在的话讲,“馆阁体”的特点是墨色乌黑,整齐方正,美观而规范。士子考科举、官员写奏折都讲究用“馆阁体”。这些人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所以“馆阁体”也不是凭空能写好的,也不是凭空没来由就形成的。沈括对于馆阁体的评价相对比较中肯: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沈括说的意思,馆阁体精而丽,这正是科场和官场的需要。但对于书法家来说,馆阁体当然不算书法艺术作品。
对馆阁体一般来说是贬多于褒。所贬者往往说它没有个性,过于死板。但书法家哪个不是从规矩开始学起,哪个不是一开始先临帖,艺术也是构建在大量学习和练习的基础上。现代的那些什么丑书之类倒是有个性,能算书法艺术吗?恐怕照馆阁体也差得远着呢。
这题目问的,就好像在问“工笔画是不是绘画”一样。馆阁体当然是书法了,而且还是功力很深,格调很高的书法。
更多历史背景什么的,我就说了,反正这就是一种科举考试,官方最喜欢的字体,这个今天我们老师让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同样会对你有类似要求,字写的工整的,漂亮肯定要加分,寥寥草草的,乱七八糟的涂改的,肯定要打折,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人在审美上很自然的选择。
这种选择我们今天也还在延续,“乌黑、方正、光沼、等大”,换一个说法是不是很像是伟光正的另一种表达呢?馆阁体的这四个特点和标准,直接指向的就是一种端方大气,中正平衡的美,能达到这个美其实是不容易的,非常考验功力,你的楷书要很好,还有写的快,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需要有很深的传承才行。所以,馆阁体也不简单。
馆阁体是最典型的体现儒家精神的官方字体,它要表现出方正,不偏不倚,刚柔并济,还要有一种儒者的气度,一种国家栋梁之才的风度,不能张牙舞爪,也不能纵横捭阖,肆意张扬个性。而应该恪守中庸,诚敬谦和,有仁者,智者,臣子的风帆。
这些东西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是自问一下,学习书法这么多年,要达到这个境界,还真得学养深厚,真正读了圣贤书,下了苦功钻研不可。我们今天书法异彩纷呈,好是好,但也恰恰缺这么一种儒者的气质。大部分的书法都立不起来(包括我自己),所以,要能达到好的馆阁体的水准,那也是厉害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的毛笔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的毛笔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