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手写字体楷书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手写字体楷书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高手是怎样写楷书的?
虽然现在很多的书法家认为楷书很基础,是初学者学习了,他们认为行草书才是高级的书法艺术,楷书不值得一提,楷书缺少变化太过于凭证,不能够体现书法家的个性。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楷书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书法家楷书写的很好,其它的书体未必就写的好,而一个书法家连楷书都写不好,其它的字体肯定也写的不怎么养。
这个就像练习武术要扎马步一样,能够把马步扎好,未必武功高强,但是如果连马步也扎不稳,和谈武功啊,尤其是对于小楷的练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的标准,能够把小楷写的又高古又有精气神的书法家,他的其它的书体肯定写的也不俗。
那么高手写楷书应该是怎样的呢?
1、我觉得取法高古是第一位的,就是你学习的字帖一定要是古代的经典,不要写现代人的字帖,对于楷书来说,最少也要去学习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字帖,唐代的碑刻、隋碑、魏碑、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都可以。
2、高手写楷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能够灵活的书写,不死板,在楷书里融入行书的用笔,而且书写的速度很快,其书写的速度和我们今天用钢笔写字的速度差不多,甚至还要快,比如赵孟頫的就是就是这样的,据说赵孟頫一天能够写一万个字,我是不信的,后来见的多了,才觉得是可信的。
3、高手写楷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平中见奇,这也是楷书里最难的一招,我们知道楷书之所以叫楷书就是因为它平正,但是高手就是能够在平淡中写出趣味来。这样的书法家当今也有,但是古代最多。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至汉末才有楷书的雏形,到了三国时期钟繇将隶书的形态加以变化,代圆为方笔法也丰富了许多,遂演化为楷书。楷书发展到唐代为鼎盛时期,名家巨匠辈出灿烂辉煌!所以学习楷书即可取法晋人亦可学习唐人。建议初学者小楷学习钟繇,二王;大楷学习欧颜柳虞褚皆可。学习中体会用笔,用墨的技巧和章法布局五年之内即可初见成效!
楷书高手写楷书,一般情况下都有非常扎实的深入的传统楷书基本功,注意不是深厚而是深入,即是深入到经典楷书某一家的神髓之境,而不是仅仅的简单的掌握了书法的点画笔法结构章法的技法,而是得其神,然后而能化古为我,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但有不失师法对象的神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书法家教少但不是没有。笼统来说,一些较有影响的书法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成为一名书法家的必备条件之一。楷书高手的楷书,以翰墨书道的理解认识,约略要符合这样几点特征。
一楷书法度严谨。从点画、结构、笔法、章法,一点一画无论法度森严,无不师出有源。如启功、卢中南和田英章等。
二是熟,也就是技法精熟,能够随心所欲驾驭技法为我所用,并能够达到表达自己审美和性情的境地。如孙伯翔和孙松的魏碑书法。
三是食古复能化古为我,有自己的书法风格。如以上所举现代较为著名的书法家。严格意义说,包括沈鹏的楷书书法。为什么要把沈鹏先生的楷书罗列呢,从因为从表面上看沈鹏的楷书有些拙,但拙而不稚,非常古拙厚重。主要与其取法有关。
书法高手的书法特点往往具有如下几个:
1.笔画灵动有力
笔画的灵动与有力并不矛盾,可以同时追求灵动的同时,并不丧失笔画的力量。
2.结构严谨协调
严谨是指的每一个字内笔画之间的特征,比例大致相同与固定。
协调就是指一个字内笔画之间相互不冲突,不打架,相互避让!
写楷书最忌讳什么呢?不是写的不整齐,不是写的不工整,而是最忌讳写的太板滞。馆阁体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楷书,可为何不招待见呢?就是太呆板,缺少变化,缺少灵动。
这两天在看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就很受启发。启功先生的很多楷书,用笔多少都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呼应关系,有的是虚连、有的是笔断意连。这种用笔我们在赵孟頫的楷书当中也发现存在着,他们强化了这种用笔。
而一般人写楷书为何容易写的板滞呢,因为我们初学书法大多数学的是唐代的碑版楷书,碑版楷书因为是经过刻刀的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毛笔用笔的细节会损失。很多人临摹唐楷就很容易陷入这种一笔一画的楷书当中,笔画之间缺少联系,给人的感觉就容易板滞。
启功先生的楷书,在临摹的时候就“透过刀锋看笔锋”,放弃了单纯地追求形似,更加注重书写时候的笔势,不被古人点画形态所囿,行笔非常的流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就会有一种“动感”,能体会到书写时行笔的“节奏感”。
赵孟頫《妙严寺记》
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初学书法者但求平正,高手是能险绝,但复归平正,也就是于平正之中见险绝。在这一点上,那些书法大家们都是高手。
例如上边的这个“致”,我们平常看到的印刷体就是紫色的那个“致”,规规矩矩的。而再看看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这三大高手的写法,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扛肩非常的大,而且三人似乎是说好的一样,扛肩的角度几乎一致。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一、书法中楷行草书的区别。
楷书字形端正,结构严谨,书写速度相对于行书和草书来说会比较慢。
行书的书写速度比较快,结构源自楷书,寻求章法上的变化,作品看起来更灵动,神形兼备。实用性更强。
草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草书的草法要单独去记,比较麻烦,相当于要重新识字。但章法更加灵活,突出神韵,作品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二、学习书法的意义。
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对签字***的用处更大。
学习书法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书法是实践的艺术,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苦练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
中国书法楷书是从隶演变而来的。楷书字体方正,笔划分明,一笔一划有自己的笔路。起笔收笔,大多为藏锋。楷书的代表书籍,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大多数练习书法的爱好者,都从楷书练习书法和字形结构,和书法笔法。
草书和行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型结体、用笔使转和布白章法上这三个方面。
先说字型结体,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与字中间无牵连,比较好认。今草的字型大小参差,结字连惯。删繁就简,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义。结体逛放,竟严谨又自由。识字难度大。
而行书虽然也大小参差,但幅度没有今草大。行书字型基本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字体相对平正。结体非草非真。识字容易。
再说用笔使转。章草缘自隶书,在用笔上仍有波,嵥。今草则基本没有隶书的影子。用笔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每一字都有特定使转规定,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正于孙过庭所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亏点画,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忧可记文。
行书的用锋可藏可露,离方眴园。“运笔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失神。亦不能太连,连则窘步失态势”不急不徐,仍需迟速的变化,但没有草书运笔的疾。比之楷书,它的使转之迹可以或多或少地见于纸面之上;比之草书,它的点画形态在使转之迹中更加明显。。运笔中化连为断,使其动势微露于点端画梢。
最后说布白章法。
今草在章法上:疏密、向背、俯仰、迎让、轻重、虚实、参差中大开大合,大张大驰,大疏大密,大缓大急。在线条的流动中把握平衡。尚险,尚动。落笔高物建瓴,一气阿成,气脉节律突出。
行书的章法布局以平笔为主,险势为补。如人在行走一样。字里有聚散,[_a***_]见错落。既不失正,又不偏直。整体见方成正,收笔跌错,天然通顺朴柮无华
楷书,行书,草书有很多区别
第一个区别就是开始时间不同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来
楷书始于汉末,是由汉隶发展而来,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草书始于汉代,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第二点就是字体特点风格不同: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有楷模的意思 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手写字体楷书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手写字体楷书教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