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度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度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行书扛肩多少度比较合适?
笔者以为:
所谓扛肩,就是笔画呈现出左低右高之势,而横画最为突出。其实所有的横画都是这样的。所谓的横平竖直的横平的平字,并不是指的水平的意思,而是看上去是斜的,而整体却给人的感觉是水平的,平稳的,这是初学者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此外,扛肩的角度,并无明确的定论,只是一个模糊的概数而已,大概5度~30度之间,以10度左右最为常见。具体情况,因历代书家所形成的风格流派不同而不同,各个单字不同而不同,认真慎微的去临帖,去体会,去总结。
一家之言,敬请指教!
书法的扛肩其实不只是行书了,楷书也需要扛肩的。什么是扛肩呢?是说我们在写横画时,这个横画要写的左低右高,不能是纯水平了,这就是扛肩。
很多人都听人说过写字要“横平竖直”,那这里的横要真的写成水平了就好看吗?其实不然,由于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你真的把横画写的水平了,那看上去反而给人一种要向右倒下去的感觉。所以横画要稍微有一点的斜势,但是又不能斜的太过分了,那么斜多少比较合适呢?大致横画的斜度为5-10度比较好。而如果超过这个角度太多就有点太斜了也不好看,而不及这个角度就太平了,没有扛肩的效果了。行书跟楷书的扛肩差不多一样就好了,行草书的可能有时候需要更厉害一点。
历史上很多书家的书体,扛肩的角度不一样,也造成了很多不同的书风,你像欧阳询的楷书扛肩就比较大,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柳公权的楷书扛肩就相对小一些,给人一种中正的感觉。
而早期硬笔书法的推广者,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几乎就没有扛肩,他的字写的也比较宽松,所以后期他的字引起的非议也很多,我们这里不做过多评价。初学书法一定要注意扛肩的这种变化。
书法,这个法指的就是书写的法度、规则,自古传下来的书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我们要继承,打破了这种书写的法度、规则那就破坏了传统书法的那种美感了。
所谓的扛肩,基本上是指楷书和行书横笔,向右上方倾斜,草书中可有可无了。
至于汉字为什么会扛肩,一种说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由于两眼之间有个视觉差,如果向右上方倾斜,感觉会是平一点,而若是写平的,反而看上去不平整。
另一种说法是,在写横的时候,手腕相当于画弧,所以写出来有一点斜势。
当了,早期的篆隶并没有扛肩,这肯定有个演化的过程。
不同书体的扛肩幅度大小不一,扛肩幅度比较大的是元倪墓志和欧阳询的楷书,现代硬笔楷书行书中,扛肩并没那么夸张。
对此,我国书法家有这方面有过研究,曹长远主编师范硬笔书法教程里描述:倾斜角度在8度——12度之间。
在现代书法家,扛肩力度较大的,莫过于田英章了,可能是传承欧阳询的衣钵的缘故吧!
一般来说,扛肩比较大的是小短横,中横次之,长横扛肩比较小,或者不扛肩。
说起扛肩,就得说大众对书法的审美的认知,在出版的硬笔书法字贴中,庞中华的字帖是几乎都不扛肩的,另外,他的字写得比较宽松,所以导致现在他的硬笔书法争议声非常大!
在书法创作时草书可以乱写吗?
我是一人。不只是草书,写什么书体都不能乱写。
其实草书在书法圈是有一些标准的,不过现在也有一些书法家在模糊草书的概念。
上图晋朝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草书的“草”字。
什么是草书,草书有没有分类呢?
草书:是即作为一种特定的书体,不是写的潦草就是叫草书。
你能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吗,其实上面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用文字形容出来,不如你看到是什么样的。
草书的分类: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草书出现了两种类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中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
章草最知名的帖子,中华第一帖《平复帖》。
书法创作,不可以乱写。
有人会说,张旭、怀素创作草书时无拘无束,近乎癫狂的状态,不就是乱写吗。其实,张旭、怀素的大草,笔笔合法度,字字有规矩,看似金蛇狂舞,一泻千里,细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信手拈来,点画笔法、字里行间,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们都是在长期的笔墨修炼中,练就成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兴与境谐,神合气完之妙境。这是在法度与随性之间,达到了极限的境界,而并非乱写。
称之为草书。首先,要具备草书的点画笔法;其次,结体要标准、草法的符号要规范;其三、草书尤其讲究笔势、意境以及气韵等。可以说,草书是书法诸体中,其运笔速度快慢,提按、使转转换、节奏起伏最为强烈、变化最为丰富复杂。故草书之法难以掌握。这也是学草书都主张从楷书入手之理,好比小孩学走路。
没错,在古代,起初的草书,的确是民间的流行体,史称为“俗草”,而这种“俗草”,没有经过专业书家的规范,不具有普遍的约定俗成之规律。只有经过当时的书法大家,如黄象、曹喜、崔瑗、杜度等,进行整理归纳,创造了章草,才是草书。随着文字的演变,钟繇、张芝、王羲之等书法大家,汲取前辈经验,在章草的基础上,创新书体,成为今草。可见,草书也有其发展规律,张旭、怀素也是在“二王”行草的基础上,发展为大草,形成了草书的巅峰。宋、元、明、清,直至现代,草书尽管面貌各异,但其草书之精髓代代传承。正如赵孟頫所说“笔法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
如今,草书之特殊的书写属性,成为大家非常喜欢的书体,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愉悦的心情,草书最为适合。但一定要遵循草书法度,掌握草书规则,在充分展示草书之美、之势、之意韵的同时,自己也从中享受书写的快乐,正如怀素所言“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才是真正的草书。
不光在书法创作中不能乱写,就连平时书法练习也得严守法度!
草书看起来天马行空,笔走龙蛇,似乎是书家随心所欲,指哪打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其实说的是现在的书法怪相“丑书”,只要不是丑书,草书必定是法度森严,万不可越雷池一步。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楷书讲究笔法、结体、章法,其实草书才是最讲究规矩的一种书体。为了守着这个规矩,古人创立了许多草书理论,比如孙过庭《书谱》,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等等。
在草书作品中,有些汉字已经完全符号化了,比如***的“幸”字,大叔的“叔”字等等,这些字的草书写法与原本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书法的人只能死记硬背,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乱写,必须严格按照这种抽象的符号来写。
当然草书之所以称作草书,毕竟要比楷书、隶书来得洒脱、灵动,所谓“有草法,无定法”。在遵循草书法度的基本条件下,根据章法需要,根据欹侧安排等等特殊要求,可以在创作草书作品时,在大小,正欹,浓淡等等方面做出千变万化,这也是草书的艺术特色,但这绝不是乱写,而是草书艺术的更高境界。
回答就到这里吧,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请大家品评指教,永书先行谢过。
草书有草书的书写法则,而且草书的书写法则是十分严谨的,所以说,在书法创作时草书是不可以乱写的,乱写,就不是草书了,而是俗不可耐的、潦草的字和“自由体”了。
书法草书的创作,一定要遵循古帖上的字的书写规则,在临帖没达到[_a***_]像时,先不要创作,即便是创作,也要先集字创作,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书之。
在书法草书创作时,要把草书符号记准记牢,还要备上工具书,以便对吃不准的字进行查找。书法草书创作时,可先书写出草稿,之后再对每一个字的笔法和字法进行核对,看每个字是否符合草法之书写要求,对吃不准的用笔和结体,可到工具书中或法帖上查找,并照着法工具书上和法帖上的字反复临摹,直到与工具书中的字和法帖上字一致为止。完成上述程序后,可进入二次创作,如果对第二次的创作仍不满意,那就进行第三、第四次创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进行书法草书创作时,在不违背笔法和结体的基础上,可以将字的用笔、点画布局作适当调整,但不要过于夸张。比如,根据作品章法布局需要,点画可粗可细,字可大可可小,字可挺可卧,字可宽可窄,用墨可浓可淡可干可湿可焦,等等。
总之,书法草书创作,草法一定要精准,万不可乱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度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度字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