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记忆草书字体的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如何记忆草书字体的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笔断意连”,孙过庭在草书《书谱》中,如何巧妙处理?
“笔断意连",是书法书写中常用的一种书写技法,在楷书行书草书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孙过庭在《书谱》里把“笔断意连”视为顺其自然地书写技法,但在书法遵循的规律和书法法度之内范畴,符合用笔之道之内,比如:乃字,宗字,善字,横字等,都是笔断意连之意。
清代刘熙载说:“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滞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就是说,看起来笔笔连续,却又是笔笔断开,这样才不是草率的作品。
孙过庭的草书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他临摹“二王”的字体,但是又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创新,他笔法起笔干净利索,可以说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的确是学习草书的好贴。
孙过庭自己在《书谱》中说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大意就是:每逢观看书法作品中悬针垂露般的奇异笔法,雷声滚滚、高峰坠石般的奇特结构,鸿雁翱翔、野兽骇窜的姿势,鸾凤飞舞、龙蛇惊走的动态,陡绝的河岸、倾秃山峰的气势,面临险境、凭据枯木般的形状,有的像乱云一样厚重,有的像蝉翼一样轻巧。行笔如泉水喷注,顿笔如泰山安然。笔画纤巧像新月岀现在天空,结构疏密像群星分布在银河。
这种神奇奥妙同大自然一样变化万千,不是人力的运作所能够达成的。确实可以说是智慧与技巧的巧妙结合,得心应手,心与手和谐通畅。用笔不可盲目,下笔必定要有缘由:一画之中,有起有伏,变化微妙;一点之内,衄锋挫锋,区别分明。
笔断意连,就是笔画之间虽然没有实际连接在一块,但是笔势之间仍然是连通的,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呼应衔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在笔法上,就是笔离纸之后,笔在空中并没有停歇,在空中蓄势,顺势又落纸写下一笔。如《书谱》中的以下诸字:
提画和接下来的短竖之间
三个点画之间相互呼应
最后两笔,一笔回带,然后笔在空中划过,之后入纸写曲平捺。
隶书作品的落款是用章草还是行草亦或还是用隶书?哪一种更好?
一般来说,落款的字不早于正文的字。
小篆作品,不宜用大篆、申骨文落款;
隶书作品,不宜用大篆、甲骨文落款;
楷书作品,不宜用大篆、甲骨文、隶书落款;
行草书作品,不易用大篆、甲骨文、隶书及楷书落款。
以上,仅供参考!
隶书落款,
如果行草写的不多,就用隶书,跟正文风格大小完全一致,当成正文写。如果行草书写的还不错,落款用行草也可以,章草当然也是很好的,一些题跋部分参考古代经典用篆书写个碑额也行。
能经得住推敲,不突兀,就可以。
很高兴与书法爱好者共同探讨、学习书法知识,共同进步就是目的。
一幅书法作品完成后,落款就是画龙点睛。落款形式多样,内容文字要求考究,所以历来书法家都十分重视。落款也是整幅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正文之陪衬,又为章法之补充,具有丰富与均衡的作用。落款也与书体、大小、位置,要与正文吻合、谐调。
题主所说隶书作品的落款我认为以小行草为佳,隶书也行。
谢谢邀请
隶书作品落款大多用行草书,这样更容易与隶书横向的字势产生对比,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书法家会用楷书或是隶书落款。如果用隶书落款,一般字体上会与作品保持一致,这样在章法上也能比较统一,所以只要在章法上安排合理,用什么字体落款都是可以的,艺术本来就是多样性的,如果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也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可参考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的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题主厉害,直指了“用笔千古不易”之本质!
头条中经常出现“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其中,“中峰”用笔是最常见的说法。
本人今夜借酒说“用笔‘’,什么叫“用笔” ?
‘’用笔’’,指的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用笔千古不易” 指的是顺其自然的本质,而非简单的“中峰用笔”!
人类与动物在毛发与毛毫的梳理过程中,皆存在着‘’爽‘’与‘’窝心‘’的感受。
能保持“用笔”时的顺畅,只要能达到舒心的效果……千古不易啊!!!
随着社会的推进发展,任何事情都在或大或小在变化,由此可见子昂的用笔不易,并非千古不变,继承而来的法度,似乎溪流涌动,所遇岁月的变迁,也在趋变,特别是现代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书写文具,也有了变化,文房四宝,与古人有明显的区别,
大家知道笔墨纸砚,影响着书写的好怀,也是写好字的条件之一。也是笔法的变化之一,笔法在古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同时有的人尝试笔法的变化,些许的创新,多数人感觉视其为另类,不合国人欣赏之适宜。其主要是参入了西方画作的笔法,同时黑白变为色彩斑斓,算是破法,中洋结合,给人一种无法理解与鉴赏,因为国人皆为民族文化熏陶,潜移默化,根深蒂固,也许是尝试,或许现在书法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视觉效果,为了迎合展览厅的展览效应,大家称之为现代书法艺术,笔法字法肯定有变。
观看历史,感知参进其中行书笔法参进隶书笔意,也有行草有篆意,这些都是古人有所创造,当然笔法也在规矩中有所变化。
笔法的变化而证明独有的书法艺术文化,而被肢解,呼唤声不绝 ,传统回归吧。如此现代书法创作形成过程中注定创作者的孤独寂寞之命运,他们由此而远离传统历史,远离当代,并且独步到书法艺术的边缘,以及走出中国文化的边缘。
我是这样看的。
自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以来,就被历史上的书家看成了永恒不变的铁规定律,将笔法问题搞的神秘玄奇。仿佛只要弄明白了笔法,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然而,就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单纯的书写笔法是不能将书法推上艺术高峰的,笔法是技术,书者要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无不是技法和文化交融之后的书法艺术杰作。过分强调笔法的作用,会将书法带入空洞的技法歧途,难以达到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笔法要讲,文化要求更高。我们平常所说的庙堂之气、书卷之气,实际上就是讲的书法中的文化涵养和高尚的艺术修养。
一孔之见,谢谢邀请。
用笔千古不易,大概是指使用毛笔书法的核心技巧——用笔方法——千百年来没有改变,以后也很难改变。为什么呢?恐怕跟毛笔的特性有直接的关联。毛笔的笔头形状为圆锥形,笔头收尖,笔性软而有弹性。要驾驭毛笔在纸上写字,自然要考虑执笔、行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可以多样,但是要保障毛笔在纸上写出各种符合汉字笔画形状、字形(结体)等特点又具有一定美感要求的,恐怕没有多少方法可以选择。
自毛笔、宣纸、墨汁定型以后,也有两千多年了吧,无数人进行了巨量的探索,到了赵氏实在也是没有了多少探索的余地,所以赵氏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赵氏的前半句话,恰好用来回答题主的后一个问题“结字因时相传”。虽然楷隶篆行草的字体历代以来在书家们的手中写来写去风格各异,字体也在演变,但是各个定型的字体的字形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在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各体虽然都有对应的笔法,但是这些笔法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还是核心的书写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汁,核心还是“写毛笔字”。
这样的话就比较清楚了:只要是用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写字,就得遵循这些工具材料的特性,遵循由这些特性决定的书写规律、规则。
还有一个限定条件:千百年来,大家都觉得中锋行笔写出来的字,才是符合书法艺术审美趣味和审美表达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就是非主流的、边缘的。事实也证明,中锋行笔为笔法核心写出来的字,无论从线条的质感、整体的力量感等,再***以其他技巧,是最耐看的。
书法的“中锋行笔”的核心笔法传承始于东汉的蔡邕,据说他是得之神人所授——为了增加神秘感以示其难得——,之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其“九势”(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中藏头之法,即为后世的“中锋行笔”——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该法传至王羲之达到了第一座高峰,再传至颜真卿,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这些公认的大书法家都在用,也是真的没啥好怀疑的了。所以到了赵孟頫,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这样了啊。
各体书写时,在起笔收笔环节虽然各有不同,但在行笔过程中大致都要保障“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_a***_]楷书用“篆籀法”而攀上高峰,那是因为篆籀字体更坚守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所以写出来的字浑厚凝重、力量感十足。
综上,用笔之法早成定论,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在坚守,但在附属环节或保障手法上各有不同,故而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记忆草书字体的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记忆草书字体的方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