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圣教序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圣教序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行书,是否需要临摹《圣教序》?
我个人认为,王羲之《圣教序》不是说非学不可,肯定也有人不学的。但是《圣教序》里集中了很多行书的笔法和结构布局技巧,是其他帖中很难学到的,因此建议初学行书的朋友,都来学一学!举例说明:
这种技法,是把一个字的线条连续快速地抖动出来,犹如一条红丝带,连绵不绝,层层叠叠,很静态的字,一下子满盘皆活。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常”字:
这种技法,是笔锋行到“水穷之处”,突然逆势反转,迂回盘旋,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波”字:
这种技法,常常将一个字当中的某两个部件的笔画,相互借用,省略其中一笔,使得另一笔“以一当二”,妙趣横生。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丽”字:
集圣教序是行书经典法帖,但不太适合初学。一是刻本,点画笔法的起承转合不易辨别;二是集字作品,多选自王羲之墨迹传本,不如大王的一些信扎更适合初学,三是集圣教序虽是经典法帖,但笔法、字法经过怀仁***的精工细作,虽然将大王的行书更趋规整性规范化,感觉上是王羲之行书的标准字体,但其实初学行书很难理解,尤其不利于理解王羲之的笔法精神。
其实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尤其书法,技法上并不高深、玄妙,如果初学者能够对书法的笔法有了基本认识,尤其对王羲之的笔法有了基本理解,加上不断的临帖,比较、反复,多看、多悟、多实践,临圣教序完全可以。@微头条
想学习行书?想必你楷书一定练的不错了,点划撇捺竖钓等笔法也相当熟练了,这是你临帖的效果。圣教序是书圣的行书字帖,所以想写行书体字也必须临写,如同小孩走路,楷书是会站了而且站的相当稳,自然而然就想走起来,行书字帖就是教你怎么走,走的美不摔跤。不走弯路!所以建议好好习练!
《集王圣教序》确实是一部学行书的最好作品,但《集王圣教序》由于是集字作品,有一个无法避开了问题,就是贯气和笔意带连带问题。如果入门学习的是如中宫紧奏一路风格的字,亦或结构匀称者,从《集王圣教序》入门行书,是可以的,但如果学习入门的如颜真卿的楷书,以翰墨书道的理解,似乎不不易从《集王圣教序》入门。
从颜真卿的行书入门更合适一些,因为如《祭侄文稿》有墨迹本传世,最能够弥补集字书法所带来的不足。包括《集王圣教序》因是碑刻本所缺乏的墨法笔韵。实际上也还有一个善学与不善学的问题,如王铎临摹的《集王圣教序》,就可以看出,没有那种因碑刻和集字作品带来的弊病问题。
这也是许多书法家认为初学行书不易从《集王圣教序》入门的原因之一。
从取法乎上的原则来看出墨迹本行书入门最好,如《兰亭序》和《祭侄文稿》等。如米芾的书法也非常老道,但由于用笔技法的刷字法和结构布势过于跌宕起伏,同样不适合初学入门。
其实如果确实喜欢《集王圣教序》,由此入门,也不是不可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临摹其它书法家的行书作品来纠偏。
学习书法往往有一个初博后约的过程,在“约”的阶段,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所需制定阶段性的临摹学习,通过临摹学习不同书法家风格和点画线条的造型已经结构章法、字形能够极大丰富自己的书法在书法艺术上的内涵或境界。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我们知道个中优点缺点,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弃其糟粕,也没有什么。
大家好!
应该!
有书法基础的练习行书,临《圣教序》是再合适不过的。字多,同一个字呈现各异,字字不同,惟妙惟肖,对于初学行书者帮助提高水平很大。
初临时不得要领,没有感觉,找不到技巧,有形没神,这个阶段坚持临《圣教序》是不二法门。对于行书而言二王为其代表,王羲之的《圣教序》集书法精华,堪称典范,临《圣教序》当然是初学行书者的首选。有了临《圣教序》的基本功,再练习《兰亭集序》就找到感觉了。书法大家的斤两往往体现在细微的变化上,对于在书法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书法爱好者,夯实基础,严谨有序,俯下腰身才能熟能生巧,步步登高。
图片选自网上,如有不便,联系删除。谢谢!
各位老师,圣教序和赵孟頫行书千文哪个更适合入门?
如果从初学这个角度来讲,圣教序更加适合入门练习。
因自古以来,初学者都以圣教序的结体等方法作为范本来入手,培育了一代代书家。
当然,如果对赵体更加喜欢,且对赵体笔法有一定把握能力的话,则可从赵氏入手。
临近退休零基础练行书写春联,《圣教序》和《洛神赋》哪个合适?
谢悟友诚邀!
练习行书写春联,这样的一个目标放在那里,我的回答是两者都是可以的。
即将退休,为接下来的生活丰富一些,有个事情做,学习书法也是很有意义的。
写春联,既是自己的喜好,也是可以为人服务,做些有益的事情。
关于练习行书,临帖是最好的办法。至于是临习圣教序还是洛神赋,两者都是可以的,主要的取舍条件就是自己更喜欢哪一个。字体风格的比较,圣教序方硬一些,洛神赋圆润一些。END
个人觉得圣教序肯定是不二之选。首先圣教序是行书二王一脉入门的公认法帖。我们先不赘述二王之于行书的意义,单就圣教和洛神赋比较,洛神赋是小楷作品,其风格是不能放大最为大字来练习的。何况你要学行书。但是有个建议,初学圣教,因为是碑帖拓本,难免笔顺不清。从赵孟頫临习的版本入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个人管见,供参考。
哪些行书脱胎于集王圣教序?
宋朝书法家米芾行书《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脱胎于集王圣教序。
此行书石刻《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是他中年时期作品,既有骨力又秀美。结构多用欹侧之法。通篇随意自然。行中带草,华美丰腴。结构取法脱胎于《圣教序》,而用大令外拓之法。外拓法行笔放纵华滋。
什么是行中带草运笔法?
行书中转折的地方用提笔,快迅而过,一笔流畅无阻的写数字,称为行中带草笔法。还有一种行中带草是指行书中杂有少数草书字体。使行书节奏感有新变化。二种方法应用时都要注意上下连贯。
米芾后期作品个性风格强烈,难度较大,初学不易掌握形神,从早期的《方圆庵记》入手,是不错的选择。
清.李宗瀚评:“此《方圆庵记》书于元丰六年癸亥,米芾才三十三岁,正专学晋人之时,所以运笔能控引王、羊。其他诸帖每以奇气掩其古法,求如此逗露机缄者不多见也。″
在书法史上,行书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二王行书,一是颜真卿行书。王羲之与颜真卿是行书的高座高峰,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怀仁所集《圣教序》是一部“王羲之行书宝典”。说到这,不得不佩服怀仁这位“狡猾”的大和尚,打着替李世民集字的旗号,光明正大地看了25年唐太宗所收集的王羲之经典作品,而且大大地拍了一下太宗的马屁。
《圣教序》为后世学习王羲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学习者中,最杰出的有四个人:米芾、赵孟頫、王宠、王铎。
但四个所学的重点不同:米芾领悟了其迅疾,赵孟頫学习了其端庄,王宠继承了其散淡,而王铎则发扬了其雄厚。
对赵孟頫,历史上总有人对他有非议,认为他的字“俗”,或“熟”,但其实,他的字写的是最像王羲之的,所以有人说,他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
或许有人说,他简化了王羲之的笔法,他的字少了许多王字的味道,但是,大家看一看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如何?和《兰亭序》长得是否一模一样?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赵孟頫临《兰亭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圣教序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圣教序字体行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