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楷字体转行草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正楷字体转行草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草书来替代楷书怎么样?这样是否便于汉语的普及?
同时,草书也是高度符号化的字体。正因为其符号化,于右任先生曾希望将草书标准化,并编辑了《标准草书》一书,他将历代名家的《千字文》汇集在一起编成此书。
但他忽略了草书的人性化。正因为其高度的艺术性,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与标准化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草书的标准化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草书的辨识度不强,这是草书难学的原因之一。在书写时,少拐一个弯,少停顿一下,可能就变成了另一个字。
所以说,用草书代替草书,只能让情况变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家可以写草书,但是没必要代替楷书。因为篆隶楷行草都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特质。当然,草书也具有实用使用性的特点。比如黄若舟先生提倡的连笔字,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字使用的要求,其实许多学生的读书笔记,日记等,完全可以用草书来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写出来的字既有美感,
同时也有很高的艺术性。只要自己认识也就能达到巩固学习效果固化大脑知识的作用,小编觉得只能提倡和鼓励,但是不宜搞一刀切的推广。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看待 ,辛亥革命后就有不少人主张以草书来简化汉字。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草化是隶化之后汉字形体演变的第二次转折。
草书作为汉字的一种字体,确切地说是近代才被人重视的,其原因就是汉字简化的需要。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有一派主张以草书来简化汉字的人,著名的代表就是章太炎和钱玄同。他们的观点是,章草书容易写,实用。另外一个人更为积极,就是于右任,他主张推行标准草书,广泛收集历代草书书法家的真迹,从中还拟定了一个所谓的“标准”。
草化运动当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其背离了文字改革和实用的宗旨,并非纯粹的书法艺术活动。
草书写出来之后,具有欣赏价值,但写出来让人辨认会成为很大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更不能武断推行草书代替楷书。
好主意。一则,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贯规律,目前没有比草书更简的汉字了。简化字尚多所取用。二则,据说因繁体太难,简化字的推行,消除了大量文盲,草书估计能彻底消灭文盲。三则,学过楷书的,以为草书很难。但对不识字的,肯定是越简越易学。中国人觉得中文易,英文难,也是一样道理。推行不必有顾虑。四则,文化传承,电脑很容易处理。数字化的典籍批量改成草书(当然草书也要规范化一下,去掉多种写法的现象。就像回字有四种写法,简化字只取一种)。剩下的文化传承相关的古旧笔迹,就交给考古专家,与中文系的同仁。
我是一人。楷书比草书更能降低文盲率。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的方面很多。简略快速学习不一定,适合初学。
楷书好认读,草书在我们当代在书法界认读都是问题。
我们现在常用字大概是3500个。
在日常生活中,3500个汉字是够用的。我们现在的印刷体,当然不能说是楷书。楷书和草书当然是更接近楷书。
如果换成草书会是如何,请看下图。
如果仅仅为了所谓的简省把日常书写换成草书,普及教育的工作很难推行。
我们的常用字楷书,有很多是经过草书楷化而来的。
草书的字是否象楷书一样有固定的写法?还是因人而异,率性而为?
应说率性而为,只是书者起步个基本功力不同,所形成的指,腕,肘,肩的力量定型有别,下不同功夫,去写横平竖直,撇奈如刀的力的定形,在离开楷书写字,做草书创作时,其起,运,收笔,总能在字里行间显露一二,这一点,在二王和书谱及王羲之的草决歌中,都体现到了。
因此,草书虽无固定写法,但好的草书也有其规律,离开规律的草书一般讲不会耐看,无法上墙。
现在出现有创新,觉得乱,但其中有既符合书法之路的创新,更多应属跑偏流派。
其根源,觉得缺少诗琴书画,生活品味,如果一个对这些有广泛爱好的人,在草书作品中,不该让人有丑书的感觉。
草书没有固定写法,但其有自己的法则,你不能超出他的这个法则去任意瞎改,在这个法则上你要明白各种点画所代表的含义,只有搞懂这个后你方可随心的去改变笔画的顺序,已求达到不同的效果,我觉得好的草书是那种能让人一目了然就知道写的是什么的,毕竟字是给人看的,其次才是追求字的艺术性
当然这只是作为草书初学者我的个人看法[灵光一闪]
有法度,有个性是书法的灵魂。从大篆或金文始到目前所有书法都如此,包括楷书,都不是一个模子刻的。就是在一定规距范围内发挥个性特点,否则就不是书法。现在印刷体,如仿宋体就不能称之为书法。魏晋小楷,唐楷,元明清大书法家的楷书都是有法度有个性的。其它各种书体更是如此。
草书不仅仅只是法度严谨,我个人认为具备与其它书体不同的体系。俗话说“草书不入格,神仙不认得。”就是说这个道理。所以学习草书必须遵法度,多临习前人的法帖,认知体系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的字符。
草书之所以被认为最能表达情感与个性,主要是不需要象其他书体一样在书写形式上那么中规中矩。草书可以在不失法度中,通过线质、结字、谋局、节奏、墨色等多方面的组合,以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书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正是这种极象的表达方式才倍受众多文人豪客所推崇。所以草求并非是糊弄捏造,为所欲为。
王羲之的《草诀歌》开篇即是“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可见草书是法度森严的。草书绝非缭草,其笔划多一点少一画或是长少许短一分也就错了。故古往今来无论是篆、隶、楷、行大家辈出,而草书大家却寥若晨星,近代仅于右任堪称草书大家其余不足论。有人说现在许多人的草书超越了古人,说这话的人一是狂妄二是恬不知耻。
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什么?我想学书法字帖,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
真草隶篆字体的历史发展顺序应当是篆隶草真。先生问学习书法是先学草还是先学楷?好,我谈谈我的看法:一般学习书法的方法是先学楷书后学草书,认为楷是草的基础。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草书先于楷书于世,草书是从章草演化而来非出于楷,因此,二者的关系不大。据此,学草不必先学楷,而必须学习了解章草,熟练掌握运用草书符号,弄懂草书点、画的由来,熟练掌握笔法和草法以及驾驶控制线条的能力,再着重学习章法与墨法。这些才是学习草书的基础。读帖、摹临是师于古的必经之路,因此,学草不可偏废!当然,你如果不想学草书便不可強求,只专学楷书便是。或者,学草者只专攻草而废楷也不是问题。但学草必须了解篆、隶,熟悉章草,否则,你学不好草书!
综上所述,学习书法,不受先学楷或先学草的限制,看你的兴趣自己决定好了。
谢谢邀请!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_a***_],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楷字体转行草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楷字体转行草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