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字体草书介绍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毛笔字体草书介绍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法理论的“筋、骨、血、肉”之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汉字的生命形态是模仿人的生命形态而得的。人有筋骨气血肉,人有精气神,这些东西,被引进到书法理论里,并且能在书法作品里体现出来,是评价一幅作品质量的基本依据。
筋骨血肉之说,在书法理论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初提出这一说法者,是晋代王右军的老师卫夫人。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筋无力者病”。
卫夫人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强调用笔之法,善于用笔者,字的点画线条形态就有筋有骨,骨肉比例恰到好处,既不显肥,亦不显瘦,如一个俊美的女郎,身材健美,修短合度,“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微笑][微笑]
不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干湿浓淡、侧锋中锋等技巧,不知如何掌握,“筋、力、骨、肉、气、血”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中锋侧锋、行笔速度恰到好处,笔下的点画线条之筋骨血肉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字的神***气韵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书法理论的筋指字的血脉,骨指字的力感,血指墨韵,肉指字的肥瘦。
字肥的,丰腴雄强,要如绵裹针,肥而有骨。如颜真卿楷书。字瘦的要细筋入骨,瘦硬通神,如褚遂良楷书。不肥不瘦的如王羲之行书,清刚雅正,有中庸之美。
字无论肥瘦或适中的不肥不瘦,都贵有力,有一种力度美。
苏轼《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点画生动灵巧,沉劲入骨,骨肉相称,中锋运笔,有力、有势、有节奏。俊逸潇洒,以韵胜。
当年书法家张锡庚说:"王珣的《伯远帖》宗二王而启示后人:既是一种纯真的晋韵,特别是它的线条松散而突出东晋士大夫风度韵致和潇洒出尘的气息,又用笔随意而精到,情绪平和而淡远,间架动荡且飘然,瑰丽多姿,文***风流。″
(下图为王珣所书《伯远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筋、骨、血、肉”(筋、骨、肉、力)是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最先提出来的书法理论,后来成了书法艺术评论的专用术语,这四个字不仅仅指书写技巧,更是从人的生命形态上去论述书法,强调书法不仅重“外形”更要重“精神”。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
这段书法理论的主旨是说鉴赏书法重在“精神”而不是单一的“外形”,认为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叫墨猪。力多筋足的字上乘,没力没筋的字不行。
卫夫人论书法,她认为书法的筋、骨、肉、力,正是人的生命形态的反照,它源于书的心灵世界与主观精神。卫夫人评价书法的标准,认为“力多筋足的字上乘”,因为这样的字才足够精神!
唐代的李世民,不仅是位开明君主,也是一位书法家。他也曾在《论书》中非常强调“骨力”的作用,他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不着意去学帖上的字体形势,只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从以上来看,古人对于“筋、骨、血、肉”(筋、骨、肉、力)的论述,尤其重视“骨力”的意义,认为骨力是本,形势依附于骨力,书法有骨力才有精神。这种论断对我们学习书法值得借鉴。
古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特点的八个字是什么?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不惜重金收集一切王羲之的作品。他是那个时代最懂王羲之的人。他评论过王羲之的书法“龙跳龙门,虎卧凤阙”。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另一位粉丝,他形容王羲之的作品“烟霏露结,凤翥龙幡”,极尽变化之能势。
飘若浮云,游若惊龙。 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兰亭序》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字体草书介绍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字体草书介绍大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