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启功行书字体安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启功行书字体安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们在习楷的同时,也可穿插一些行草”启功为何如此说不写死楷?
我的理解启功老的意思是说,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花一点时间,精力学习行书,草书,这样就会把楷书写得活泼些,不至于写得呆板。学习楷书大概都有这么一个过程,越写越不受看,觉得笔笔都是死笔,字字都呆板,也就是写"死"了!特别是写柳字,欧字搞不好就成了仿宋体,印刷字。在这一阶段,有的人狠不得拿头撞墙!有的甚至丧失了继续坚持的信心。楷书写的特点是工整,中锋行笔,一点一画规规矩矩,容不得半点随意,这样就容易把字写得没有生气,机械,呆板。如果,在这一阶段,同时学习穿插着学习行书,草书,就能够让笔活起来,匡正楷书的弊端。这个方法的确有效,可以说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楷书学习者不妨试试。这是我今天临的赵孟頫张总管墓志铭局部,请教正。
对于学习过一段时间书法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要理解启功先生的这句话并不难。其实,楷、行、篆、隶、草各种字体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把任何一种字体孤立起来学习都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我们看启功先生的楷书,其实有着相当多的行书笔意,这样会使整体效果显得底蕴更加丰富,作品气韵也更加灵动。在这一点上,表现最突出的是赵孟頫的楷书。很多人说赵孟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楷书,他的楷书作品应该只能算行楷字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赵孟頫能够成为“楷书四大家”中唯一不是书写唐楷的大家,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独特之处。晋尚韵,唐尚法,唐楷推崇法度,颜筋柳骨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赵楷风格特立,掺杂大量行书笔画,造型妍美,气韵流动,同时又不失力度,使楷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趋向。尽管也有不少人质疑赵楷流于柔媚,却很难影响赵孟頫和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
就算是以结体严谨险峻著称的欧楷,其实也包含了大量的行书及隶书笔意。这一点我们对比欧楷和源于欧楷的当代田楷就能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大概是出于教学的需要,田氏兄弟将欧楷的笔画和结构都规范化了。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更为方便,字体也显得更为美观,但是艺术底蕴已与原1汁原味的欧楷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启功先生提出来学习楷书时可以穿插一些行草书的练习,的确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学习楷书时,一般都是取法于唐楷,往往过于注重笔画和结构的法度,甚至总结和分解得相当细致,容易落入一种模式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欧楷高手黄自元,顶着同治皇帝御赐“字圣”头衔的书法名家。他总结出一套《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风行一时,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对迅速理解楷书的特点,以及掌握书写规律,快速入门,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宜过于依赖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习书道路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
总之,楷书要注重法度,但是不能写死。在学习楷书的同时穿插一些其它书体的练习,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启功《行书七言对联》?
释文:一笑一念一清净,一花一叶一如来。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启功行书字体安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启功行书字体安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