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邓石如说文解字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邓石如说文解字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邓石如篆书特点?
1 邓石如篆书具有独特特点。
2 邓石如篆书在传承传统篆刻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表达和创新,形成了清晰俊美、秀丽流畅、气势磅礴、文章为体、笔画为骨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 在邓石如篆书的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篆书的字体风格,还加入了现代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的篆书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各种书法、篆刻展览,并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
正:体势的平与正,邓隶字形字势平稳,横势笔画做水平安置且彼此大体平行(前面提到的一些横画有倾斜态势并无妨总体上的平正感),右向、右下向的波磔笔并不上挑,而是向右平直伸展,这加助了字的平稳感,总体来看邓隶中的弧形笔、波势笔不算醒目突出,无法撼动平直势笔画的主导地位。
匀:字内点线布局较匀整,有点像小篆似的做等距、匀齐、平行分布,结构、布白上较少夸张,邓石如提出“计白当黑”及“疏”“密”等布局观念,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在结构、章法上邓隶中规中矩,不以“怪”取胜,不过其晚年笔画加粗加重。其实,这里说的“匀”与“正”是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这也反映了前面提到的邓隶“俗”的特色,这或可认为是邓石如书法朴素的一面。
厚:邓隶有“厚”且“浑”的特色,黑色浓郁,给人扎实而浑融的感觉,这方面类似于金农、伊秉绶、何绍基,而异于郑簠、陈鸿寿、丁敬、黄易等。邓隶的厚重感得力于其隶、篆融合,他晚期隶书笔画更粗,黑色更沉厚,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密:邓隶结字极紧,笔画(晚期)较粗而且聚集得较紧密,字内点画有时近于粘连,黑多于白,字迹笔触紧密坚实。字内部之“繁密”又加重了字的“厚”度,特别是邓氏晚年大幅隶书中,有意突出笔画的厚度、润度以及繁密结构,显得雄浑苍茫,“厚”与“密”相得益彰。
劲:邓隶用笔或侧锋切入,或果断出锋收笔,不忌锋芒圭角,行笔劲力十足,给人以爽劲、雄健之感。邓隶力感的表现是直接的、外露的、纵横驰骋的,在其晚期作品里,这种劲健感又加入淋漓、酣畅的笔墨。
邓石如篆书结构紧实坚韧,是厚重一脉的典范,字体内外疏密变化极为丰富多样,计白以当黑,字取纵势,间隔均匀,正中寓斜,左右高低层差错落,笔画穿插避让,上下大小开张,疏朗豪迈,字的体势微方,用笔触线条的粗细变化、节奏速度、收放关系来赋予结构的自然灵动,浓重润泽的墨色和茂密的线条,增强了黑白之间的对比,使结字布局更加生动,使整体结构更加雄厚高古。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是邓石如书法结构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提升了篆书结构的审美意趣
邓石如早年作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锋起止,竖划则顺锋终。线条初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合。气息看,初为华丽,渐渐去华求实,终至平实而无华。
邓石如在篆书上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刘墉陆锡熊:“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
包世臣《艺舟双楫》:神品第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邓石如说文解字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邓石如说文解字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