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很少人知道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很少人知道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在学习草书的人,很多人都用简化字写,懂草书的人看不懂,不懂的人却能看懂。为什么?
问题提的不准确,或者说很不准确。
草书的一些写法,是简化字的来源之一;但简化字也还有其他来源,草书也还有许多没成为简化字。
所以,认识简化字,不一定懂得草书。
草书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懂,没学习过草书,除个别字外,不可能懂得草书。
这要从草书产生的源头说起,草书起源于汉朝,是破坏隶书书写规矩的产物,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有守成就有破坏,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对矛盾。草书天生的两大特性就是“随性”“破坏”,有规矩的草书,被称之为章草,我们说草书要有规矩,主要指的是章草,章草的笔划基本上固定,没有书法基础的人不好辨认,有基础的人一眼就认出来了。章草发展到一定程度,草书的随意性,破坏性又显现出来了,又出现一种力量,字写的更随性,今草出现了,今草是两晋时代产生的。今草之后,不守规矩的力量倍增,书写更加随意,“胡写一气”的狂草出现了。不论草书怎么变化,总得来说符合书写习惯,但凡写草书的人都是从章草过度而来的,一旦遇到一个写简化的人写的草书,脑筋转不过来,一时有可能认不出。
既邀,那“滥宇充数说几句: 一,书法,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学问。自汉唐宋以来更是将书写的工具,提升到书写的艺术观赏愉悦的广度。 欣赏王義之的行书,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生生不息稳坐***"的感觉;观擵张旭怀素的草书,叫人有“鹰击长空、遨游环宇“的神气。让人在前行的路上增添不少张力。 二,现代人书写草书是否皆需繁体字?可这样睇: 1,繁体字已在5O后这代人始学习上已不使用繁体字,又因繁体字与简体字有不少是形体上差异大,这对书写草书爱好者特别是业余书写者讲,要做到凡"草"必"繁",现代的人能达标者应不多。 2,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类的形态,在遵循其固有的要求特质内,在学好历代书法***创立的书写***基础上。后人书法者挥笔书写亦可按心胸布局偶尔触合一点别样的笔法一一不失其质来点"推陈出新“点缀一下,恐会有意想不到的功能!?
我想说的是写草书或狂草和简体字、繁体字没关系!要强调的是写草书或狂草时笔画一定要到位;真正做到“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另外每个字必须有出处。如果这样写草书或狂草懂的人一定认识,不懂的人也可以同过学习规范的写法加深对草书和狂草的了解。我们写草书和狂草不仅是继承书法艺术传统,更要发扬书法艺术传统。要发扬传统就要让大家学习的时候有章可寻。不规矩的草书或狂草作品既害人又害己!当然多看一些草书或狂草书法艺术作品和有关书籍对提高认识大有帮助!最后发几张习作仅供参考!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普通人难看懂,有标准统一规范吗?
是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草书是书法的最高阶段,也是最难写的!草书不是笔画的简单缠绕和潦草,而是每个字都有草书符号的。学草书必须要掌握孙过庭《书谱》,张旭的大草,《草字诀》,于佑任《标准草书》等几种草书的写法。在创作应用中,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情和书写习惯不同,会用不同帖上的草字,这是正常的。因此不好统一,这就造成了草书作品不好辩认?要达到草书标准也很难!尽管这样,草书还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律的,因为笔画的减少,很多部首很相似,少一笔多一笔都会是一个不同的字。对于没学过书法和没有熟练掌握草书符号的人,难以辨认是正常的!但对于从篆,隶,楷,行一直写到草书的书家,应该是很容易辩认和创作的!
首先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把草书的来源、演变搞清楚,把这一问题搞清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草诀百韵歌》一开始说的很清楚:草圣最为难,龙蛇競笔端,毫厘虽欲瓣,体势更须完……草书不是简单的潦草、任意简化、缠绕,随心所欲的乱画乱涂,是经历长时间的实践、总结,逐步规范来的一个个代表符号,写草书的人必须按照一个个约定俗成的符号去书写,一笔一画,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要看草书家牵丝萦带,上贯下连,左右开合,参差错落,大大小小……其实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符号、一定的法度去书写的。再就是草书最能表现书家的性情,这就造成了草书的不同风格,不同面貌,这就是草书的多样性的形成。但是,在这多样性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有草知识、理论基础的人,欣赏草书作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不按草书法度去写,不按照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去写,胡涂乱画,那不叫草书,那只能叫涂鸦,看看当今一些急功近利之徒的所谓草书,大家就应该明白了。以上是本人一己之见,还望方家斧正。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普通人难看懂,有统一标准吗?可以说有,从最初的《王羲之草书要领》到后面的《草诀百韵歌》以及近代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千字文》等都可以视为草书的标准;也可以说无,盖因草书乃个人性情发挥的最佳字体,其书写不像正体字那样讲究法度严谨,而偏重个人习性的发挥,且个人又因成长环境、教育水平、人生阅历等不同,因此,即使有草诀的基础但每个人的书写还是各异的。
图片:王羲之草书要领图片
草书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其最初为章草是汉隶字体的一种快写字体,此后张芝总结归纳出小草以及唐代发展出狂草,这三者均是属于草书的范畴。
草书字体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最能体现个人的性情。但其又不似正体字那样有着严谨的法度,因此在辨识上就造成了困难。
可以说,即使是多年沉浸草书研习的书家,在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其大部分还是需要联系上下文方能予以确定,否则只从单个字进行观看也是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肯定的。
草书的标准一般从古代的草书要领、要诀以及近代的标准草书等书籍和各种流传的碑帖等进行学习的。因此,此草字的意思为简洁、快速,而非是糊涂乱画。其书写更是讲究在规则内进行变化。
图片: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草书无标准是从个人的性情角度进行理解的,而非是草书的书写没有标准。
草书在书法领域,是有严谨的法度的。怀素的狂草天马行空但不失法度。具体的表现被称为草书符号,意思是这个字在草书中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草诀百韵歌说的清清楚楚。
小编提供的图片,任意拉伸撇捺,随意弯曲钩弋,看似潇洒,实则做作。而且部分笔画胡乱穿插,违背了草书的法度。实难归入书法范畴。
怀素自述帖
怀素食鱼帖
章草是规范的,今草就缺乏规范性,学书者都想发挥自己的个性,所以变识度就很难识别,当今受利益的影响,急功近利的人太急躁了,不去审视自我,无心思做下来潜心学习古祖的模帖,心中只有利益,真是可悲……
一些书法狂草中的字很难认,有什么意义?
狂草是书法的顶级艺术,没有学过草字的人很难认读。它总体上已不局限于实用而更多的是注重于抒情。它是少数人能欣赏和理解的艺术。你要加入到这个人群中来还真要下一番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功夫。
谢谢你请,议意不太。因为中国人自一年级起学的都是常用楷字体。有点文化的人易懂,一通,一目了然。草书及狂草,比学英语和写英语难得多,英语几字母学会又拼就成,而草书,持别是狂草,有上千个同的字样,易写难记。如一份楷书文章发表,在中国一千人易念,易懂。草书狂草只能有三至五个人。草书和狂草并是不好。只是社会生活中利用价质不大。
书法的意义在于线条的魅力,不在于这个字写的对不对,能不能认出来。
写字跟书法的区别就在于写字侧重于结体,字形,是让人读的,你用什么工具去写都可以。书法不一样,是用来看的,看线条里包涵了多少东西,能不能征服人。
大家都说书法有三要素,点画,结体,章法,其实这些东西仔细去分析,就是玩线。点画要有粗细快慢,这是说线条的节奏,力量,速度,结体章法,这是说线条的安排,构成,属于形式。
草字难认主要是你不懂草书的写法。在书法当中,草书是最严格的,偏旁[_a***_],部首缩减,都有明确的规定,稍有差错,就会很难辩识。正因为他的难辨识,才有了严格的规定,大家才能达成共识。
汉字是符号,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没法沟通,没法运用,也就没有意义了。
拉拉杂杂说了一些,不是很连贯,总结一下:汉字是符号,草书更是符号,统一写法是为了方便认识。写对汉字并不代表就有美感,书法跟写字区别在于对线条的把握与展现。写字是读的,用来理解,书法是看的,用来欣赏。
草法最为严谨,所以难记难写,书写过程中稍有放纵便成了另一个字意。如“少”字的最后一撇,撇过了左侧才为“少”字,撇不过中心线则为“巾”字。由此足以证明其法度森严,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恣意妄为、随意删减笔画那样草率。难认、笔画难记并不能否定其艺术价值和地位,与曲高和寡的道理是一样的。并非所有艺术都能普及大众,雅俗共赏。
谢谢您的邀请。
首先要说明的是,草书是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成熟于汉末。
草书的发展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个阶段。
早期的草书,融合了汉隶和草书的特点,也可以认为是隶书的草写,被称为“章草”,其特点是字字独立,字形偏扁,笔带横势,兼有草书和隶书的特点。
到汉朝末年,章草进一步演化,褪去了隶书的痕迹,上下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更加密切,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形成了“今草”。以张芝的草书最为出名。
到了唐代,今草的书写更加恣肆放纵,笔势更加连绵不绝,字形也更加奇绝颠怪,这时的草书被后世称为“大草”,亦名“狂草”,代表书法家是张旭和怀素,人称“颠张醉素”。
狂草发展到今天其实用价值已经不大,没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也很难辨认,但是狂草作为一门书法艺术而存在,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其实用。
由于狂草摆脱了实用性,也不必像楷书那样斤斤计较于笔画,这就给书法家们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成为书法家展示个性的最佳方式,为历代书法家所学习和探索,唐朝以后,又出现了黄庭坚,祝允明等狂草大家,近代的林散之也因狂草而闻名遐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很少人知道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很少人知道的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