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的结构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的结构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的行书的单字结构位置跟楷书不同,请问结构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
行书的单字结构和楷书单字结构比较,是有较大差异的,楷书讲究平稳端庄,疏密匀称,而行书要求在法度内动态强一些,夸张变形,比楷书更险绝。
一,起笔的角度。
(王羲之)
(吴昌硕)
祝枝山第一笔撇画起笔角度又不一样。
行书的结构是不是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贯通而改变了位置?初学者,不懂,该怎么学?
不论哪一种书体,连贯都很重要,承上启下。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都要有个遥相呼唤感应才能更好看。
不过呼应有些不明显,像楷书,楷书的笔划结构一般不连线,但是如果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有个虚连贯,有些位置笔划,上笔和下笔之间,如果你用笔在两之间连起来,你会发现,他们是相连的,只是没表现出来的。
行书就是加快书写速度的楷书,就是把楷书笔划之间的虚连线实体化而已,草书更不用说了。
行书结构位置的变化有很多情况,主要是为了生动、活泼和变化。当然,题主所说的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流畅贯通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1、左部变成头部
如下图《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的“峰”字,左右结构变化为上下结构,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流畅贯通,“山”字最后一笔和下部的起笔完全重合了。
2、左部变成下部
如下图“鸭”字行草书,明代王宠、祝枝山多用这种写法,左右结构变化为上下结构,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流畅贯通。相比较而言,这种写法常规的写法流畅多了!
3、头部变成左部
如下图文征明行书中的“岸”字,上下结构变成可左右结构,其中原因不一定是为了保持笔画连贯,而是为了追求变化。
行书结字变化的原理,变某一字形,应该如何去变化,其原理是什么?
中国书法的核心之一就是“变”法,只有千变万化,才能丰富多彩。王羲之一篇《兰亭序》,二十个“之”字,二十个形态,全文共三百二十四字,如同三百二十四个精灵,各具不同的形态,从点画、笔法、结体、形态等不同的侧面看,那真是各尽其变、无一不变。
***如不变又将如何呢?且看王羲之怎么回答的: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仅得其点画尔。昔宋翼(钟繇***)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所以我说,要玩转书法,要把字写活,就必须晓得通权达变的艺术,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求变。
那么行书结字变化的原理是什么?且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一,总的原则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若离开了“宗”,那就是变种,是怪胎,是不伦不类,就跟书法无关。什么是“宗”?追宗溯源,中国书法的宗源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若要你追到那里去,这也不现实,我们知道,中国书法发展到汉代已基本成形,篆隶楷行草五体基本俱全,楷书的代表人物钟繇,草书的代表人物张芝,即为正宗;到了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把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最高的高度,形成了后人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王羲之被推向了“书圣”的地位,成了中国书学之正宗。什么是“宗”,答案出来了,“钟张二王”就是宗,再往后,“欧颜柳赵”就是宗。千变万化不离其宗,这是一个总原则。
二,具体的说,行书结字变化的原理,仍以端庄中正为基本原则,在细节上,不外用笔与结体两大关键。
1,用笔,中锋与侧锋交替变化,提按轻重之变化,方圆藏露之变化。
2,结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谱语)。结体之法,因势赋形,因形生势,求变化统一于整体之中。
或横向取势或纵向取势,欹侧呼应,虚实相生,疏密相间,顾盼含情。关于结体的细节问题,建议你研究一下相关的书学专著,我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之,书法贵在求变,亦难在求变。学书有得,温故知新。尊重传统又能超越传统者,才能成为真正的书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的结构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的结构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