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和楷书很像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和楷书很像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欧阳询写的《阴符经》和褚遂良写的风格很像?
个人感觉这两个碑帖风格不是很像,首先欧阳询的字非常瘦劲,险绝挺拔结构平整,疏朗字字珠玑。
而褚遂良的阴符经写的虽然比较平整但是用笔和结构与欧阳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褚遂良的字结体更加宽博,用笔提按更为丰富较为灵动但整体来说,结体稍扁,而欧阳询的字更加瘦长。
从风格上来看,欧阳询的字处处险绝,而褚遂良的字却显得四平八稳
从用笔上看,欧阳询的字更接近于王羲之的用笔笔法取法魏晋、北碑、以及篆书隶书,而褚遂良的用笔则显得花哨,虽然显得灵动,但是比起欧来,欧阳询则显得重剑无锋,褚遂良显得灵秀。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附上欧阳询九成宫和褚遂良阴符经图片供大家比对,谢谢
在现阶段出现写欧体多于写褚的现象,是正常的书写现象,因为欧体的神、韵、律、美,比褚体显著,易于人们书写时认知书法的法,特别是书法的笔法和书法遵循的大自然法则。学习书法一定要先学习书法的法,否则会出现“竹蓝打水一场空“的现象。
学过欧,学欧容易得规矩,规则明确,严谨,一般书法家都学过。毕竟初唐时的书法,上接魏晋南北朝,有很多魏晋北碑的东西,比如二王的规矩,魏碑的特色。下启唐宋,为百代楷模,可以说没有不学的。
首先要说的是,他们二位书家同宗同源,都学过王羲之的书法,肯定有相同的书法遗传基因。褚遂良曾学过欧阳询的楷书,他的书风受欧楷影响,有一定的相似度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欧阳询小楷阴符经,端严工整,结构紧密。处处有法,中规中矩。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楷书飘逸灵动,线条细瘦遒丽。结构开张。书写心态是比较轻松的,自由自在的。米芾称他的书法:"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铛,窈窕合度″。
(褚遂良书小楷阴符经)
清代有位书家叫王澍,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学欧阳询和褚遂良楷书,致力尤深。在综合二者书体上,写出另一种风格。周倜称他:“澍摹古代名拓,四体皆工,对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致力尤深。″
(王澍楷书作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草书、行书、楷书和隶书,这四种字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汉代是文字发展的分水岭,汉代以前所出现的: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小篆等都属于古文字。汉代以后被称为今文字,汉代的官方文字为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化圆为方,盘曲化直,由单一的线条逐步演深丰富的笔画,真正意义上的汉字逐步形成。
但文字的出现和演变的主要目的为实用,当人们的书写速度跟不上思维速度时,逐步提升隶书的书写速度,当隶书草化后形成的早起的草书(章草)。在汉代早期的汉简中可以清晰的看由隶书到草书的脉络。
而到了东晋时期所出现魏碑爨宝子仍留有很多隶意。
东晋《爨宝子》
汉《张迁碑》
谢邀!
现在告诉题主答案:
隶书是草书的爹;
草书是楷书的爹;
楷书是行书的爹。
就这么简单!
以上是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而定。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请往下看:
仓颉造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根据题主的提问,可以肯定地说:
这四种书体,那一书体为源,这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常识。无疑是隶书。按一般说法,书法发展阶段是篆(大、小篆)隶、楷.行、草这五个基本阶段。隶书是篆书的进_步的简化规范,进一步的实用化。隶书是其它三种书体源头。
现在通行的说法,行书,楷书和草书,都从隶书变化而来,而隶书是由小篆变化而来,小篆又由大篆演变而来。
大篆一般认为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班固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是个啥呢?《说文解字序》中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秦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传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谓之小篆”。所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简化之后形成的新书体。 前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书正是从篆书而来。
篆书和隶书,看起来相差太多啦,这怎么能攀得上亲戚呢,别急:“篆之捷隶也”。篆书写快了,就出现了隶书。可以说,后代书体的基本笔法,都是在小篆时代就已经造就了基础,后代的大家,也往往从篆书中获得最为精妙的笔意。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隶书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后人把隶书分成"秦隶"与"汉隶"。"秦隶"多用方笔,被称做"古隶"。"汉隶"又称"八分"体,。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这就看出来隶书和篆书的传承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楷书很像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和楷书很像的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