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章法是什么字体类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章法是什么字体类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书法作品创作,怎样安排章法?有什么规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书法创作必须要考虑章法的安排,但在即兴创作的时候,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安排章法。这就需要书者根据长期的练习和创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临场发挥。
首先,如果是行书作品,篇幅与内容的协调。一般来说,如果内容是一首完整的诗词,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这种内容在行书创作中比较多),通常是四尺或者六尺对开的篇幅,或者横幅,或者单条。长期的练习会对这样的篇幅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字的大小,行与字的安排。单条比较常见的是两行半的布局,而横幅则通常4*3*4为基本布局,然后根据书写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会在最后一行只留一个字,也就是常说的“单字不成行”。
其次,是在单字的错落上进行筹划。从点画的虚实,墨色的浓淡到线条的质感来规划通篇的布白和气韵。
最后,通过款识和钤印,丰富整体效果。
毕竟,书法的章法是一个比较系统的问题,此处,不做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个人观点,偏颇之处,敬请方家雅正!
在书法中有句话:点画是音符,章法是乐章。一件章法出色的作品就如同一曲交响乐,让人陶醉。
章法的基本原则是协调、自然。但章法的和谐统一,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来体现。
制造矛盾和冲突的手法很多,比如疏密、大小、枯湿、浓淡等等,下面我们结合一件作品来具体说说其章法的设计。
这是全国第十一届国展的一件获奖作品,字数较多,作品尺寸较大,章法处理难度较大。
首先,作品内容是《人间词话》的4段话,作者在每一段后以“人间词话某某”分开,因其位置高低不同,作品很自然地形成了长短、宽窄不同的四部分,整件作品不因字数多而局促。
其次,每一行并不是一条直线平铺直下,而是左右摇曳,蜿蜒而下,如同风中的柳条,婀娜多姿,深得名帖《平复帖》的神韵。
再次,字形大小错落,黑白块面对比强烈。书法中最忌讳字形大小一致,缺乏变化,而此作大小、黑白穿插,深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和“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妙。
第四,书写时疾时徐,节奏变化大。作品中,书写舒缓时如作楷书,写到畅快处,又变成草书的节奏,其变化显然从《祭侄文稿》中得益不少。
最后,是墨色丰富,丰润处如玉珠,苍涩处如枯藤。初学者写字时常犯写一字蘸一次墨的毛病,这样写出的字墨色缺乏变化,仿佛印刷出来的一样。其实创作时,每蘸一次墨要将其写尽,墨色由浓到淡,这样方显自然。
关于章法,我认为只有基本原则,具体的处理手法其实沒有固定的规律,需要在创作时灵活运用。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二)
书法中识势的第二层含义,当指作品。
当结字成篇,成为书作,势就不单是点画,字势,而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或曰笔墨走势了。上一字之收,常与下一字之起,有着内在联系,有时是牵絲,更美更高级是意连。
这种笔墨走势的联络,古人称之为筋脉,有了这种联络,这种动势,字就生动有力,有灵气,而成篇的作品,便如行云流水,气韵生动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云其有扶老携幼之感,唐太宗李世民,云其“状若断而实连”,就是讲这种字与字之间的联络,所形成的美感。
这种笔势,在行书,草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隶书,楷书,篆书则不那么明显,这就告诉我们,隶,楷,篆书的作品,其难不在单个字的工整,而难在整幅作品的气韵,整体性。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如人体,筋脉是自然的,它的特征是隐而不露,太露则病,所以書写时,无论牵絲,还是意连,都不可用笔太重,重则露,露则有失自然。
老子云,道法自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章法是什么字体类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章法是什么字体类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