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走之各种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走之各种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真卿三表真迹的艺术价值高不高,可以学他来走颜体行书路子吗?
颜真卿三表真迹艺术价值很高,并作为学颜体的行书来练习,是非常好的。中锋用笔几乎笔笔到位,力透纸背,堆砂,屋漏痕等感觉都呈现出来了,其神韵美举世无双。学习此碑帖,难度还是极大的,不如先学习书法的法和书法的规律,而后再学三表真迹帖,再悟其理其道其法,而后得其神韵律美的艺术价值,较为现实,较为科学,较为有效学习方法。
鲁公的三表帖用笔气韵洒落而谨敬,深沉而犀利。整体气象似若中正有斐君子廓然大公,审事叙理气象从容,“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实际到位、说理透彻。是持之“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儒家的核心精神之抽象。此帖临之可应感人砺在一位真正的圣贤人格与精神境界。
大家好,我是清涵书法,非常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下面对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我的个人见解。
1.颜真卿,唐朝著名书法家,历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曾经说过“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由此可见颜真卿书法造诣之深,他的三表真迹艺术价值当然也很高,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有些人不懂其中奥妙罢了。
2.颜真卿不仅楷书成就巨大,他的行书水平也被后世所推崇。例如他的祭侄文稿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表现了气势雄伟的艺术风格。
如果说个人喜欢三表帖,想学习颜体行书的话,完全可以从此入手。但是个人意见还是先学习祭侄文稿,因为它的影响力要比三表影响深远,艺术价值更高!
3.既然想学习颜体行书,个人建议楷书功底最好也是颜体风格。
如果楷书不是颜体一派,可能用笔上会有很多出入。因为颜体用笔主要是以藏锋为主,在行书上来看也是如此。
4.综上所述,我的意见是三表帖很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如果想学习颜体行书,可以先从祭侄文稿入手,然后转而学习三表帖!
谢谢!希望我的回答对朋友们有帮助!喜欢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最后记得关注哦!!
颜的三表为颜书无疑,但三表内容是颜心平气和是时所写,可以说是颜书常态,与当时书家书写习惯相仿佛,更多的是严谨均整,没有我们常见的颜书大气磅礴和沉郁跌宕的特点,说白了有些俗,其艺术水准很难与争座位和祭侄稿,甚至刘中使相媲美,与乞米贴也不能同日而语,但也是学颜行书的重要参考。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该怎么理解?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是苏轼对这三种书体的形象概括。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是一种极其规矩、端庄的书
体,可以说备“八法”之极。说楷如立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楷书如同一个人昂首挺胸,端正而立。楷书具有一种静态美,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起笔、收笔都一丝不荀,交待清楚。来源书法屋。行笔以中锋为主,筋骨具备。从结体上看,法度谨严而又不失变化。
而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正如刘熙载所说:“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有焉。”(《艺概·书概))实际上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当然篆、隶也有快捷的写法,虽可称之为“行”,而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行书。一般认为行书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刘德升。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盛行于世。”张怀堪说:“行书者,刘德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书断》)行书又称“行押”书,即签名画押之谓也。行书的特点是简便快捷,字的大小参差错落,又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顾盼,极具流动之美,实用性很强。行者,行也,说行书如同一个人行走,还是颇为形象传神的。
草书又有章草和今草之别。草书起源于汉,实际上就是公文繁多,规矩书体如隶书等书写费事,便“匆匆不暇草书”了。草最初是潦草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草书主要是指今草。欧阳询说: “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迫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绝矣。”(《与杨附马书章草千字文批后》)草书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怀瓘《书断》)草书是抒情性极强的书体,也极具变化之能事。草书书写时行笔如飞,就如同一个人在奔跑,所以说“草如跑”。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三种书体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首先学好楷,打好基础,然后再学行草,正如苏轼说得那样:“未有未能立而行,未有未能行而走者也。
这是苏东坡对于楷行草三种书体特点的形象概括。
第一,楷如立,说明楷书就像一个人规规矩矩地站着一样,说明楷书就是中规中矩的,并非是剑拔弩张的。
第二,行如行,说的是行书就像人行走一样,不紧不慢,但是很有节奏感,这与书写行书是契合的。
第三,草如走,古人所说的行就是走,而走就是跑,不然的话,是解释不通的,因为草书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草书是狂放的,表现个人情感的。
苏东坡在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就是,“未见未能立而行者,未能行而走者”这就是说明了练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开始,到行书,再到草书,这是一个过程,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包涵了这样两个意思,实在是精妙的书论!
苏东坡说的这段话出自于唐代张怀瓘的《六体书论》,他说:"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他以人作比喻,楷书像站着的人一样,行书像正在行走的人,而草书像人在飞快的奔跑,楷书节奏平缓、字势较稳。行书节奏和速度稍快,草书节奏和速度更快。有飞动的感觉。唐代学习行书、草书及八分书的人较少,只占比例的一、二成。天下老少都学楷书,很少有成就高的,说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了。
(文征明行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一一宋.苏轼《论书》
(黄庭坚草书)
苏轼强调了楷书的重要。书法完备于楷书。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就像一个人不能郑重说话,却要乱夸草书多牵丝,真书多使转。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走之各种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走之各种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