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怎么打出来好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怎么打出来好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的印章和战旗,为什么用篆体书写,有什么特别说法吗?谢谢?
篆字用在印章上是從古到今的一門藝術,其它字體不能反映印章的藝術性。印章主要體現在傳下來的文物和字與畫的作品上,用行,楷,隸字作印沒有藝術性,所謂是刋刻,作為現代的公章所用。另外,古代的旗幟上用篆字也是那個時代的標志藝術,用其他字體就不藝術了,古人重視字的用美與旗幟的搭配。
一是战旗和印章出现的时期,人们所用的书体是篆书。
战旗我们能看到的实物没有保存下来的,但汉代墓葬中曾出土过明旌,类似于旗帜,只是作用不同,明旌是人去世时用来写上死者姓名、官职等,在出殡时引路招魂的,是不是和战旗差不多的作用啊?
在出土的这件明旌上,所用的字体就是篆书,确切地说是缪篆,一种常用在篆刻中的篆书书体。
印章,在古时候叫篆刻,篆刻篆刻,顾名思义,是书写篆书在加刻制完成的。出土实物中最早的印章,是商代的,亚字形边框,在加上族徽文字。在篆刻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是秦汉,印宗秦汉,是所有书法篆刻家的统一认识。春秋战国包括秦朝用的字体是篆书,汉代虽然隶书是民间使用最广的文字,但官方书体还是篆书,公文、印章等都是要用篆书的。
所以,使用书体的背景,造就了战旗、印章等使用篆书的情况。
另外,就是篆书的书体特点更适合用在战旗、印章中。篆书婉转流畅,而且庄重严谨,战旗、印章的文字内容,主要是记载官员官职的,必定需要庄重的字体。
在后来,文人更多地参与到篆刻的创作中,变越来越注意性,有些篆刻家,比如钱君匋、陈巨来(后面配图就有一方陈巨来楷书印)等,也尝试以楷书、行草书来篆刻,增加了篆刻的趣味。
国画作品上题什么体的字最实用?
宋朝之前画上不题款或最多题个名字,甚至名字也不写,或将名字以小字写在画中某一不易发现的位置,宋以后,文人画兴起,画上题款作诗形成风气,"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一直影响到后世。但画上题字,绝非简单之事,诗写不好,字写不好,好画配孬诗,配孬字,不能为画添色而起破坏作用,即使字写好了,也有什么画配以什么字体即还与字相配的问题。看历代名家画风,如宋赵佶的工丽,清恽寿平的秀媚,金农的古朴,郑板桥的奇特,吴昌硕的豪放,风格各各不同,看他们的题字,却是与各自画风相协调统一的。
画上题款字体,一般认为,写意画配行、草,字可写的稍大些,工笔画配楷、隶,甚至主张工笔配"瘦金体",大致是豪放配豪放,工整配工整,这种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实际情况中需灵活运用,不应死板照搬,运用得好,题款可起到烘托画面主体,又使画面生动活泼。
我们看清朝宫廷画师画的工笔画,清一色地题恭整小楷,画面显得工丽有余而趣味不足。
有时以较规矩的小行草题工笔画,既不干扰画面,还可增加画面活力。
这幅郑乃珖的工笔画上题行草书,还写篆隶,效果就很好。
有的写意画上写楷书,也会有好的效果。
倪瓒的写意山水风格轻松随意,清秀雅致,在画上楷体题款也很契合。
近代工笔大家于非闇学赵佶的绘画并以宋金体题画,我个人觉得他的字较赵佶的字要活泼灵动一些,题画确实相配,但***俞致贞也以瘦金体题字,写得也很好,但都走一条路似乎有些局限了,王道中学画是于的风格,线条更加细硬,题字书法也是瘦金体,但似乎过于尖刻了些,锋芒过露,上面的牡丹图是王道中画的。
郑板桥以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入画,以兰草画法入书,他画的兰竹与题字,笔画如出一辙,融为一体。
顺便说说书法作品题款问题,原则上是"今不越古","动不越静",正文是大小篆,落款最好是隶或章草,正文是隶书、魏碑,落款行楷或草书,正文楷书,落款是楷书或行书,这可称作"文正款活″、"文古款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怎么打出来好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怎么打出来好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